唐朝好地主

木子藍色

歷史軍事

  張超穿越武德四年,來到長安郊外灞上,成為了老府兵之子,但他卻只想做個悠閑的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598章 老哥哥

唐朝好地主 by 木子藍色

2018-7-3 18:55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
  “為什麽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美麗的姑娘呀,妳為什麽還不來喲!”
  山石壘起的院墻,樹皮屋頂,木板屋墻,濃濃的中原式建築風格。院子裏,壹身簡便衣服的張超正就著壹把琵琶唱著壹首曲子。這曲子充滿著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情真意切的歌詞。
  “唱的真好聽。”
  在座的不論是漢家移民,還是蠻族的親朋,都聽的不住點頭,甚至有那熱情奔放的蠻女幹脆隨著歌聲開始起舞。
  跟隨在張超身邊的程咬金只顧低頭啃著壹塊蹄花,似乎想要極力與張超劃清界線。堂堂帝國皇帝,當今世界最有權勢的人,卻壹身便服,跟壹桌老農還有壹群胡蠻子湊壹桌,喝著極便宜的燒酒,還劃拳猜令,喝到興起,還跟著那不著調的破琵琶唱起曲。
  唱的還不是什麽能登大雅之堂的歌,而是個野調兒。
  “如果沒有天堂的雨水啊,海棠花不會自己開。”張超越唱越來勁,哪管的著秦瓊和程咬金兩個那反應,就如同是在K廳裏唱嗨了壹樣。
  壹曲唱畢,滿堂喝彩之聲。
  “這位先生,還不知道貴姓?”
  主家的老漢今天身著壹套紅衣,五十來歲的漢子,但說話卻很客氣。刀削般滿是皺紋的臉上,鐫刻著歲月留下的風霜痕跡。聽他說話的樣子,也知道這老漢不是壹般的窮移民,估計過去在家鄉,也起碼是個地主,或者說是以前也是見過世面的。
  他剛才聽說有人送了壹枚銀幣做賀禮,還說是自家表舅,就覺得奇怪了。大家都是萬裏迢迢自中原來的移民,雖然哪家都有些富親戚窮親戚的,但他家的親戚基本上都還留在家鄉。
  哪有什麽表舅在這高加索。
  更何況,登記收禮的人還說這位表舅長的很儒雅斯文,看著像是壹個儒學先生。
  讀書人總是最受尊敬的,而教書的儒家先生更受尊敬。
  在這高加索地區,儒學先生更珍貴,更受人尊敬。
  剛聽完這位的歌曲,讓主家老漢覺得有些驚奇,他覺得這人不像是壹個教書先生,可他身上又有股子氣質,讓人覺得這人非常了得,十分有學問的樣子。
  張超笑著站起,“今天是主家大喜日子,我剛好路過,就不請自來了,謊稱是表舅,倒是冒昧打擾了。”他拱了拱手,“某其實只是壹介老儒,來這西域看看。”
  老漢對於這位不請自來的儒師倒是很客氣,先生總是受人尊敬的,在這樣壹個喜慶的日子,能過來賀喜,這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來者是客,我們漢家好客,先生今日前來,壹定要好好喝幾杯。”
  “老哥哥老家是哪的?”張超笑問。
  “中原豫州。”
  “豫州好地方啊,中原腹地,靠近京畿。”
  老漢擺手,“老家雖是中原,可也不好呆。”中原雖然說是大平原,可中原向來人口眾多,哪怕是到了後世的時候,中原那塊地方也屬於人品密集,卻又比較貧困落後的地方。
  人太多,有時就是負擔,資源就少。
  對這個時代的許多百姓來說,人太多最麻煩的就是地少。雖然這些年朝廷在中原修了西運河,還開挖了不少運河,修通了許多道路,仿照漢京,也帶動了工坊等工商業,可不管怎麽說,中原有不少人富裕了,但還是有部份百姓日子過的壹般,原因就是地太少。
  看著其它地方的農民,手裏都有壹二百畝,最少也有幾十畝地,中原不少地方的百姓都還是有些慌的。
  過去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而如今是手裏有地,日子過踏實。中原的百姓,越來越多還是走出了故鄉,到邊疆等地去分田授地,開拓新生活。
  老漢過去也曾是當過府兵的,還開過蒙讀過點書,算是有些見識的。以前在家裏日子還算過的去,有幾十畝地,但是孩子們長大了,壹大家子二十多口人,可地卻還是那麽多。
  老漢喜歡傳統的農耕生活,自給自足,對於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外出去打工賺錢,總是不太喜歡的,他認為這樣會讓壹家人分散。父子、夫妻往往壹年間也難得見兩面,家庭親情也淡了。
  可呆在老家,就靠那點地也不行。
  遇到這次高加索招募移民,給出的條件確實相當的優惠。老漢壹咬牙,就決定舉家過來了。對他來說,與其讓壹家子星散分離,還不如來這邊疆異域,壹家人在壹起,經營壹個農莊,哪怕是辛苦點累點,可這種日子卻是最溫馨的。
  “老哥覺得來這邊來對了嗎?”
  老漢咧嘴笑著,那是發自心底的高興。
  “來對了,真是來對了。來以前吧,我總覺得官府宣傳的有些誇張,那時覺得只要有官府說的壹半那麽好就足夠了。可是真來了,才知道,還真是不打半點折扣的,說什麽就有什麽。妳看我現在這裏,這都是官府給我們建好的房子,這大院子,我壹大家子二十多口人住的綽綽有余,甚至官府馬上要分給我的那二十多個奴隸,也都能住的下。”
  這房子說是院了,跟個大莊園也不差了,山石墻,樹皮屋,木板墻,看似比較粗糙簡單,但還是非常的結實,尤其是大。
  這些屋,都是由官府招標,然後由中標的大華國內的建築商行們在這邊雇傭人手,派來工匠,加工趕建出來的。
  這些房子現在是廉租給移民們住,壹月才壹百文錢。五年內都是這個價格,五年後,移民們也可以買下來,價格也不會貴,甚至還能夠按揭,分期付款,處處為他們考慮。
  說到這些,老漢拱手向著北邊方向感謝道,“都是皇帝陛下的恩德啊,讓我們壹來到這裏就有了壹個家。”
  壹來就有了房屋住處。
  而且簡單的家具都有,過來後,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分地問題,官府也馬上著手落實。
  當初說好壹人二百畝地,還真的給了。
  沒打折扣。
  老漢壹家二十多口,分了四千多畝地。
  “壹共有三百多畝現成的熟地,地不比我們中原的肥沃,但也還不錯。另外還有不少地只要花點力氣功夫,就能開墾為耕地。剩下的地,能夠用來種果樹,還有些坡地能夠種點紅薯、土豆、玉米。”
  哪怕不是四千多畝都是好地,耕地,可老漢也覺得滿足了,畢竟官府沒有騙他們。
  壹家子人辛苦辛苦,到時就能有七八百畝耕地,足夠世代傳家了。剩下的地,種果樹也好,種林木也罷,甚至是養點牛羊雞鴨都不錯,反正有了這麽大壹塊子地,他們家以後是真的有了傳家立業的根本了。
  比起在老家時,兒女們進廠子去給人做工,老漢覺得這才是他們家真正需要的。
  “今天這好事是誰的?”張超笑問。
  本以為老漢看著也五十多了,這今天納妾估計是老漢兒子,結果老漢的話讓他嚇壹跳,今天居然還是個集體婚禮,老漢自己納了兩個蠻女,然後他有六個兒子,今天也全都納妾,父子七個,壹次納了十三個。
  這簡直了。
  老漢有些不太好意思道,“讓妳見笑了,確實有些失禮,不過在這裏,規矩也沒那麽多了。老漢想著也省點事情,就壹起辦了。”
  張超笑笑,“這倒沒什麽。”
  移民納蠻女為妾,是這邊的當局鼓勵的,而這好處也是看的見的,但凡有點能力的都爭相要納蠻女,能納幾個就納幾個。
  按官府的規定,移民納壹個蠻女做妾,立馬就能上戶,家族成員就多了壹個。好處顯而易見,多口人,就能多分壹份地。而且多壹口人,說不定到時還能多分壹個奴隸。
  甚至納進壹個胡女,官府還直接給壹筆補貼錢。
  所以現在移民們都爭著納胡女,也沒誰嫌胡女身上味大,嫌太高大,嫌金發碧眼什麽的了,納壹個那就是錢啊,那就是人啊。
  移民來這邊,最不缺的就是地了,而最缺的還是勞力。只要有人口,那多少地都能開墾。而且漢家的習慣思維就是要添枝散葉,要人丁興旺,特別是到了這異域,家族人口,才能更好的抱團團結,才更覺得有安全感。
  納胡女為妾還有壹個好處,就是這些胡人親家。這邊的土著蠻子們都挺落後,挺窮的。
  基本上不識字,大多數也沒啥見識,更沒啥先進技術,說難聽點,種地還是刀耕火種呢。
  但這些蠻子們能生啊,而且個個長的高大驃悍,力氣大啊。
  蠻子們日子過的壹般,而漢移民們過來,得到朝廷的諸多補貼等,其實條件都還算不錯,哪怕過去在中原過的壹般的,移民過來後,都是個小富農,比起蠻子親家們日子好過不知道多少倍。
  現在漢移民們都會打小算盤,納蠻女為妾,既得錢又增加勞動人手,還給家族多生孩子,特別是給點禮物,說點好話,甚至直接開個不錯的報酬,就能把這些蠻族親戚給弄成自己家的雇工。
  這麽好的雇工,可不好找。
  而蠻子們還挺樂意,因為這些漢人親戚們給的條件,在他們自己看來確實非常不錯,尤其還能從漢人親戚這邊學到不少先進的技術,得到不少先進的農具等,還能落戶大華入籍呢。
  交談之中,張超才知道,原來老漢家這都不是第壹次納蠻女了,前不久就已經陸續納過好幾個,這次幹脆就壹起辦個席。
  老漢壹家六個兒子,他自己也才五十多,成年的孫子也好幾個,現在他們家都納了二十壹個蠻女進門了,這些蠻女妾侍們,年紀都差不多,可身份卻相差很大。
  有些是老漢的妾,有些是他兒子們的妾,甚至還有孫子的妾,身份差別很大。但老漢覺得挺不錯,“這些女人幹活是好手,力氣大。”
  程咬金撕著壹只雞腿,哼了壹聲,“這些蠻女幹活當然力氣大,要知道,不少山裏的蠻族部落裏,人家蠻女也是壹樣的上陣打仗的。部落火拼,或者去打劫的時候,蠻女壹樣拿著盾牌、長矛砍人。真打起來,咱們漢家的這些移民男子,還未必打的過他們的蠻妾呢。”
  老漢有些得意的道,“老漢我也聽說過這些,不過她們既然入了我們漢家的門,自然就是我們漢家的女兒,以後生活規矩都得照著我們的來。在我們家,她們可是不敢亂來的。”
  看老漢那份自信,張超向他豎起大拇指。
  “說的對,男人就是女人的天,不管怎麽樣,進了家門,肯定就得相夫教子。咱們漢家不需要女人上戰場,也不需要女人守衛家園,我們有好男兒,有子弟兵守衛家園,女人們在家相夫教子就好了。”
  好多蠻族沒什麽專門的軍隊,遇到要打仗,那幾乎就是全民皆兵,有時女人也壹樣上。但漢家卻不同,尤其是如今的大華,哪裏需要女人上戰場呢。
  甚至就如這老漢壹家,只要他們不主動報名參軍,其實都根本不用當兵。現在大華的軍人身份還很高,許多年輕人想當兵,義務兵制,三年就輪換壹批下來。
  想當兵,還得排隊。
  如果不願意當兵,也沒有人強迫。老漢六個兒子,都沒當過兵。
  不用服兵役,安心的在家種地,老漢覺得很好。反正朝廷也說過,服兵役人人有責,但自願報名。農夫種地、工人做工,繳糧納稅,其實也是壹樣的支持朝廷國防。
  不過老漢以前是當過兵的,他說這邊雖然是新征服之地,但治安還是不錯的。不過未雨綢繆,他平時還是會帶著兒孫們在閑時學武練藝,甚至現在還組織起家裏的那些蠻族親家們壹起排陣練兵。
  “真要有那些不開眼的蠻子想來找事,不用朝廷的官兵,我們自己就能把他們打的滿地找牙。到時,正好,把這些不開眼的抓為奴隸,給我們幹活。”
  “老哥哥妳就放心吧,朝廷有這麽多子弟兵在高加索,壹定會保證大家的安全的。”張超笑道。
  (全書完)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