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木子藍色

歷史軍事

  張超穿越武德四年,來到長安郊外灞上,成為了老府兵之子,但他卻只想做個悠閑的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283章 座師

唐朝好地主 by 木子藍色

2018-7-3 18:54

  在張超的眼裏,李承宗只是個可憐的孩子。玄武門李建成失敗後,他的幾個兒子也都沒被放過,不過李承宗卻連那個時候都沒活到,他早夭了。
  崇文館,張超難得的空出些時間,來了履行自己這個傅的職責。
  “把這個筆畫名稱表好好記牢。”
  不過張超的教育也很粗糙,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大唐第壹套小學教材已經編好了,正在交給張家書坊努力刻印中。
  李淵已經親自看過這套教材,對此十分滿意,發話要刊印發行。天下諸州縣官學,都要發給,以為開蒙課本。對此張超很高興,因為朝廷的第壹批訂單,就是三萬套,每州最低壹百套。以後看情況,可能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
  雖然張超給了朝廷最優惠的印刷價格,但頂不住量大,依然很賺錢。尤其是,這些教材書可都寫著張超主編,那才是真正揚名天下的好事。教材發到天下數百州和下面的千余縣,那時就真的天下何人不識君了。
  崇文館小學的學生們提前領到了新課本,這些都是由學士們親自抄寫的,彌足珍貴。
  李承宗是壹年級學生,他的語文課是從筆畫名稱學起的,本來張超原來了是打算讓學生們從拼音學起,最終想想還是先識字後寫字再學拼音,畢竟這樣比較符名正常的學習過程。
  識字就是學三字經、千字文,還有壹些簡單的詩詞歌謠。
  學筆畫,同時還能跟書法課壹起學,壹邊學筆畫,壹邊練筆畫。
  李承宗很努力的握著筆寫著橫豎撇捺,這孩子雖然年輕,卻很有股子刻苦勁,雖然才六歲,可寫出來了的筆畫,比張超的毛筆字還好的多。
  張超拿過他寫好的,仔細看了幾遍,都挑不出毛病。
  “很好,今天老師再教妳壹首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妳先把他背熟,然後老師給妳講解其中的意思,到時妳把再這裏面不認識的字好好抄寫記熟。
  張超把自己抄寫的這首憫農詩交給李承宗,就算是布置了家庭作業,然後很不客氣的就宣布下課了,讓他回家。
  李承宗很有禮物的給張超行禮拜別。
  收拾好幾本書,張超站起來了伸了個懶腰,拍了拍屁股。
  哎,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都又到旬末,明天終於又可以旬休壹天了。自到崇文館上班以來,張超最盼的就是旬休了,壹月才三休,實在是太少了些。想他在白鹿書院,那可是制定了學五天休兩天的,壹月都能休八九天。
  不過這段時間,張超連旬休都沒能完整休過。
  前兩次旬休,都得去翰林院裏編書。
  朝廷已經立了好幾個項目,比如編寫九經正義,比如編寫南史北史等數朝官修史書,另外還要編武德字典,同時武德詞典的項目也正式確立了。
  張超慶幸自己沒有跟皇帝漏嘴說過四庫全書什麽的,要不然真要編壹套四庫全書,或者編壹套武德大典,那真正要命。
  就算如此,張超也是忙的要命,旬末要編書,晚上也要加班編字典,連個加班費都沒有。他還得自己抽空寫資治通鑒。
  此外,他如今隔三岔五的收到許多學者儒士們送來了的書稿,想要印書。壹本本看,十分頭疼,有時張超自己水平也有限,根本看不出好壞。
  還好,他找到了兩個助手,馬周和岑文本。馬周雖是崇文館學士,沾了張超的光,也當上了翰林學士。
  張超很不客氣的把這兩個崇文館的手下,調到自己手下,做了自己的館主助理和秘書。不但崇文館裏的許多事務,都要這兩人協助處理,就是編書,他也經常找這兩人幫忙。如今許多人投來了的書稿,張超也直接交給他們兩人先看,他們覺得好的,張超再看壹遍。
  其實也就是隨意的看看,大多數都是他們說好,就也說好。
  不過因為欽點了大唐首屆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之壹,因此最近張超不但每天收到不少儒士們的書稿,還收到許多生徒和鄉貢的行卷。
  大唐第壹次科舉考試的制度,多還是采用的隋朝科舉制度。
  這些制度十分簡單,讓張超這個對明清時科舉更加熟悉的人,十分的鄙視。
  比如唐朝的科舉壹年就考壹次,而且也不是多級考試制度。沒有什麽府試鄉試會試殿試,統統只有壹個禮部試。
  而且秀才居然是隋唐科舉裏面最難考的壹個,還有壹個專門的秀才科,壹科只錄壹兩個,比進士科含金量居然更高。
  除了秀才科外,還有明經、進士等五十多個科目,簡直是嚇人。字寫的好,能來了參加明字科,算術學的好能來了參加明算科,律法學的好還能參加明法科。
  若是對經典熟悉,參加明經。若對詩詞歌賦時策掌握的好,那對參加進士。
  甚至還有壹個童子科,張超仔細了解了壹下,簡直是嚇壹跳,完全就是大唐版的中科大少年班。
  朝廷規定,凡十歲以下,是以下,不是以上。十歲以下能通壹經及孝經和論語的,就可以參加童子科考試。能背誦十卷的就可以授官,能背誦七卷的就可以授予出身。
  這妳敢信?
  這意味著十歲以下的孩子,妳只要能背熟三本書,考試的時候能背誦個七卷十卷的,就能得到出身,甚至能當官。
  會背書就能當官啊,十歲以下就能當官啊。張超想問,這當的是什麽官啊?
  他的幾個親傳弟子,來恒來濟都有這本事,只是過了十歲年紀了。
  李承宗也有這本事啊,才六歲呢。
  總感覺大唐的科舉有點亂來的感覺,甚至就因為李家把老子當成了祖先,於是科舉裏還特別加了壹科,道舉試。道舉試不是考道路工程的,考的是道家思想,考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是為了扶持道教的。
  還有醫舉試,專門為醫學人才準備的。
  零零總總,壹共五十多科。
  這裏面,最重要的當屬四科,秀才、俊士、進士、明經。秀才和俊士都是那種千裏挑壹型的,因此每年都只錄取壹兩個。
  進士和明經,算是後世科舉中的兩個雛形吧,壹個專考經,壹個主考詩賦策問。其是進士科是百錄壹,明經是十錄壹。
  而考明經的又多以士族子弟為主,因為他們家裏書多,打小有機會學習,家裏也有人傳授講經。普通寒門子弟沒這機會,學經壹般也學不全,因此他們考進士科,做詩詞歌賦,做時務策問。
  但因為進士錄取少,因此往往又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五十歲考上進士,還說年輕有為。三十歲考上明經,都稱太老了。
  這也是壹種對士族的傾斜。
  張超有時也不得不說,唐朝的政策還挺傾斜性的。
  那些勛戚官僚子弟,壹般都是不用參加科舉的,他們可以門蔭入仕,入仕的起點高,還容易。
  地主士族子弟要入仕,壹般就要難些,多數是直接有名被征辟,或者參加科舉,考明經是個量身定制似的出仕路途。
  只有那些普通的寒門子弟,想當官最難。
  哪怕參加科舉,都完全不點優勢。他們沒有良好的家學,對經義的研究大不如士族子弟,因此多只能參加進士科,可進士科的錄取比例卻是百比壹,只有明經科的十分之壹。
  最最要命的還有壹點,唐朝的科舉考試是不糊名的,甚至是不完全看成績的。
  除了考試成績,考官還得看考生的出身和名氣。
  因此士族子弟又占了許多優勢。
  考生們得到保舉,來京參加考試,為了增加些名氣,便把自己的作品,詩詞策論等送到各個名士或者達官貴人手上,讓他們觀看點評,希望能借此揚名。
  張超現在就是長安文化圈裏的當紅名士,又被欽點了主考官。
  於是乎,每天都有無數的士子過來投卷。
  最讓張超有些無語的是,還有許多醫舉科的人也來投卷,這些人都認為張超醫術高明,是壹位神醫,紛紛把張超認定是他們的代言人,壹群學醫的大夫們,天天來投卷來拜訪。
  弄的張超也只得閉門不見,真見不過來。
  最搞笑的是有些道舉科的也來找張超,我靠,妳們難道沒聽說過我以前是跟和尚的嗎,妳們這些道士找錯人了啊!
  而隨著算盤如今在長安的流傳,許多來考明算科的,也紛紛來找張超這位發明了算盤的算術高手,想要跟他探討壹下自己在算學上的研究發現……
  科舉改革看來勢在必行啊,這個艱巨的任務看來還得我這個大學士扛起來了!
  不過說起來,唐朝這種壹年考五十多科的壯舉,也還是挺務實的。需要什麽人才,就專門開壹科,這等於是專業招聘啊。
  後來的那種科舉制度,雖然看起來選拔更公平合理,但卻使得那些讀書人只鉆石經義詩詞,已經不去學習真正的實務能力了,特別是明清的八股文,更是弄出了大批什麽也不會的腐儒學究。
  “三郎,這有篇行卷很不錯,裏面有詩、詞、賦和策論各數篇,洋洋灑灑共有數萬字,都寫的很好,而且字也很不錯,妳看看?”
  岑文本拿著壹個卷軸進來。
  “哦,能讓景仁如此稱贊,看來定是位才子,拿來我看看。”
  張超接過卷軸,打開,壹個名字郝然映入眼簾。
  “孫伏珈!”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