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木子藍色

歷史軍事

  張超穿越武德四年,來到長安郊外灞上,成為了老府兵之子,但他卻只想做個悠閑的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942章

唐朝好地主 by 木子藍色

2018-7-3 18:55

  資本主義是吃人的。
  李超如今就想要讓資本萌芽,光是種田,沒有發展前途。因為朝廷的分封制度,本質就是要把那些豪強大地主勛戚門閥都給趕到邊疆去,土地置換等政策,就是要打造壹個大唐的中原本位制。
  西漢開國之初,定下關中本位制,諸侯不封關中。漢朝廷全力發展關中地區,使得西漢朝廷有了壹個堅固的大後方。哪怕諸侯造反,也始終沒能動搖西漢朝廷。
  李超當初幫李世民弄出來的這個分封制,可不是為了弄出壹批尾大不掉的諸侯來。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要把中原地區清出來,成為朝廷的保留地。那些軍功新貴,或者是千年門閥也好,都趕去邊疆。
  保證中原沒有豪強勛貴大地主的肆意兼並,讓中原地區更多自耕農和小地主。
  至於邊疆的封侯,朝廷也不怕他們坐大,因為有推恩令。諸侯每傳壹代,如果沒有很高的軍功,那麽就得降等襲爵,同時其它的兒子也能降幾級得爵,並分封諸侯的領地。壹個國公領,可能就要分成壹個郡公領,和壹群的子爵男爵領。下壹代,郡國公領,又變成壹個縣公領和壹群的男爵領了。
  這樣每壹塊領地推恩分封下來,就會越變越小,除非立功加封。不然,用不了幾代,這領地,可能就全變成了壹小塊壹小塊的男爵領,甚至是沒有爵位的私人莊園。
  在這樣的分封和推恩令制底下,再加上朝廷壹開始就對領地限制武裝,並擁有行政、稅收等大權,因此諸侯哪怕在領地上享受有很高的經濟權,可卻難真正的成為土皇帝,無法跟中央朝廷對抗。
  當初設計這套制度的時候,李超出了大力。
  可現在李超挺後悔的,因為如今他是那個最大的諸侯啊。可因為他當初設計的這些條條框框,讓自己被限制住了。
  不過李超不甘心,因此他才會想著走另壹條路。
  李超希望有朝壹日,他這個諸侯,也能成為資本家。甚至希望有朝壹日,能夠跟皇帝簽約壹個大憲章,在大唐開國會,君主立憲。
  這些現在聽起來,有些十分荒謬,李超甚至從來沒向任何人透露出哪怕壹丁點的這種想法。因為他知道,現在這些,說出來,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
  可李超卻是真的這樣想的。
  中央集權固然有好處,他讓國家更有凝聚力,能積聚更強的實力。但從另壹方面來講,皇權過於強大,也未必是好事。
  群相制度,在大唐也沒有太大的作用,就比如之前,李超堅持已見,可皇帝李世民根本不采納,最終君臣與相權的碰撞,就是相權毫無疑問的落敗。
  李超總有壹種危機感。
  也許李世民現在比較賢明,比較開放。李世民能容忍李超,可誰能保證今後李世民的兒子還能繼續容忍他呢?
  哪怕承乾是太子,哪怕他是太子的老師是老丈人,可李超也不敢保證。
  歷史上,是李治當了皇帝。長孫無忌是立李治的關鍵人物,在李治當皇帝後也是忠心輔政,結果呢?
  有人誣長孫無忌造反,結果長孫無忌連當面質問都懶得,直接就流放,長孫無忌如此能臣,最終都落得壹個死於流放異鄉的結局。
  在權利的面前,有的時候親情會很脆弱。
  李超還是希望給自己,給自己的子孫壹個保證,也希望讓大唐有壹個更穩固的未來。
  內閣、議會,封建諸侯,也許能大唐避免歷史上的那些內訌那些慘烈。
  不過這壹切,實在是有些太遙遠。
  現在說這些還太遙遠,只能是壹步步的來。
  戴胄又來了。
  “陛下同意了將那三十處鹽場和礦山交給李家承包開采,四百余萬借款抵消承包開采費。不過,課稅為壹成五,不能再降。此外,朝廷對李記所產煤鐵,壹半所產必須由朝廷收購,另壹半朝廷也有優先采購權。”
  這個結果,倒沒出李超的意料之外。
  “朝廷要收購也行,但必須是以市場價,如果朝廷以市場價收購,我們可以給朝廷優先收購權。”
  李超也是寸步不讓,朝廷想當官倒,這邊低價買,那邊再高價賣,李超是不會答應的。
  “朝廷可以答應妳這要求。”
  “那就合作愉快!”李超笑著伸出了手。
  戴胄有些無奈的握了握手,“李相真是滴水不漏,壹點便宜也不讓朝廷占啊。”
  “合作的基礎就是公平啊,如果朝廷總想著占便宜,其實這樣的合作也不會長久的,不是嗎?”
  戴胄無奈點頭,“之前趙國公提出的承包朝廷邊疆道路修建以及城堡修建的計劃,陛下考慮過後,也基本同意了。具體的土地換取數量,還需要細談。”
  “沒問題,我會派出李家的管事組成談判團,跟朝廷細商的。”
  幾件重要的事情達成合作意向,雙方都挺高興的。
  李超讓人拿來了葡萄酒,壹起慶祝。
  戴胄啜飲了壹口葡萄酒,神情有些復雜的道,“趙國公啊,那筆欠款也算是還清了,咱們是不是接著再談談借款的事情,朝廷確實還是沒錢啊。”
  李超笑呵呵的道,“早說過,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既然前面的賬還清了,那後面再談借錢當然沒問題。”
  戴胄等的就是這句話。
  “那我借壹千萬!”
  李超呵呵的笑,也不翻臉。
  壹千萬不少,但李記還是拿出來的。
  “借錢沒問題,不過這次得先有抵押。朝廷準備拿什麽抵押呢?壹千萬貫,這可不是小數啊。”
  “朝廷可以拿鹽場和礦山做抵押。”
  李超卻搖了搖頭。
  戴胄皺了皺眉,“趙國公是何意?妳們要什麽礦山,朝廷可以由妳們選,鹽場也是壹樣。”
  “戴相啊,這鹽場就別再說了,大唐百姓就這麽多,每年對鹽的需求基本上沒什麽變化。朝廷現有的鹽場,產量基本上已經足夠市場需求了。如今朝廷還拼命的超發鹽引,弄的我們這些賣鹽的,花了真金白銀先買來鹽引,還順便先把鹽稅給交了,結果呢,鹽引拿到手去兌換了鹽,卻發現賣不出去。朝廷再給我鹽場,我產再多的鹽又有什麽用,只會讓朝廷鹽務公司拼命打壓收購價,鹽產的越多,越虧錢。”
  戴胄老臉壹紅。
  本來鹽引制度挺好的,朝廷從鹽場的商人那裏把鹽收購上來,然後不直接賣給銷售的鹽商,而是鹽商先賣鹽引,憑鹽引才能去領鹽,而買鹽引,就還得先把鹽稅給交了。
  可本來大唐壹年鹽需求量是十億斤,朝廷卻偏偏超發,發個二十億三十億斤的鹽引。然後鹽商們領了鹽引,同時把鹽稅也交了,可是市場上又消耗不了這麽多,於是鹽就積壓在了手裏。
  可朝廷不管這些,明年繼續發鹽引,鹽商們就算手裏還有鹽,可如果不買今年的鹽引,不納稅,那今年就不能賣鹽。
  這種明顯的坑爹行為,不知道讓多少鹽商罵娘不止。
  跟後世明清時的鹽政相比,這完全是反著來的。後世那時,搞的是劃區銷售,每個鹽商拿到的鹽引,其實就是壹個銷售區。鹽商們就是區域經銷商,要賣鹽,先要買鹽窩,取得區域經銷資格,然後買鹽引,去領鹽。
  但當時也搞超發鹽引,但朝廷的鹽場產鹽卻不足。主要不是真的不足,而是許多鹽場的鹽都偷偷的賣給鹽商,充當了私鹽。
  結果就是朝廷壹邊大量超發鹽引,於是鹽商們拿著鹽引,得排隊去領鹽,有鹽引沒鹽。另壹方面呢,鹽商們跟鹽場勾結,低價買那些不納稅的鹽,自己販私鹽在自己的片區裏銷售逃稅。
  反正,都是坑爹的。
  “趙國公,跟妳透露個消息,朝廷已經打算鹽稅調高。”
  李超皺眉,“調到多少?”鹽稅這東西,其實就相當於變相的人頭稅,這種稅是最不科學最不公平的,因為不管財產多財產少,都納壹樣的稅。而稅收的核心本質,本來應當是財產多的多納稅財產少的少納稅。
  “朝廷計劃把鹽劃區銷售,每壹道為壹綱,實行綱鹽制。每綱鹽引為十萬引,每引壹百二十斤,價六貫。另賣鹽需要窩本,每引窩本折壹貫二。”
  李超算了壹下,坑爹啊。
  原本武德初時,鹽是不專賣的,就是個普通商品。鹽價比糧價確實高,但也沒高到離譜的價格。後來朝廷搞鹽專賣,漲了不少。
  可現在朝廷更離譜了。
  壹引壹百二十斤鹽,價六貫,還要加壹貫二的窩本錢,實際上就是壹引鹽要七貫二千。壹引壹百二十斤,壹斤要六十文錢。原來壹鬥都不要這麽多錢,現在壹斤就要六十文了。
  而且按朝廷以前的尿性,肯定要是超發鹽引的,這意味著最終風險還是要轉嫁到百姓身上。要知道,這六十文壹斤還只是朝廷的批發價,最後鹽商賣給百姓,肯定還要加價。
  這回朝廷漲鹽價了,於是把鹽稅直接加到鹽價裏了,因此鹽商不用再交鹽稅,可是現在卻搞了鹽綱,搞劃區銷售。
  不能像以前壹樣自由的賣鹽了,得先取得窩本,也就是區域經銷商資格,有了資格才能賣鹽。窩本不便宜,攤算到鹽價裏,壹斤鹽得十文錢。
  不過如果真按朝廷這個方法賣鹽。
  壹斤發售二百萬引鹽,壹引鹽七貫二,壹年就是壹千四百四十萬貫錢。若是朝廷再超發,壹年壹千五六百萬,甚至是壹千七八百萬都可能。
  而大唐現在有五千萬人口,攤下來壹人壹年平均也才不到五斤鹽。
  可朝廷壹年卻因此創收壹千五百萬貫食鹽收入,哪怕這鹽從百姓手裏收上來也要本錢,可壹年純利千萬貫還是有的。
  原來朝廷壹年鹽稅也就兩百萬左右,等於壹下子翻了五倍啊。
  李超也不由的佩服朝廷裏的這些人了,壹斤鹽六十文錢,甚至七十文錢,他們不怕百姓罵娘啊。
  而且把鹽價搞的這麽多,真不怕別人鋌而走險賣私鹽啊。
  賣私鹽,簡直是壹本萬利啊。
  不過越是如此,李超對於經營鹽場越沒興趣,新鹽政下,其實就是逼著鹽商去搞走私。
  “戴公,還是談談其它的條件吧!”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