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注册新用户 关闭

找回密码

手机用户推荐选择

下载杏吧APP 看片更便捷

唐朝好地主

木子藍色

歷史軍事

  張超穿越武德四年,來到長安郊外灞上,成為了老府兵之子,但他卻只想做個悠閑的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742章 統購統銷

唐朝好地主 by 木子藍色

2018-7-3 18:54

  祝大家新年快樂!
  壹斤鹽定多少錢,朝廷又要超發多少鹽引?
  李世民直接讓人去宣旨,把諸位宰相也召入宮中,詢問他們的意見。
  此時是傍晚時分,宰相們都下值回家了,正準備吃晚飯,接到皇帝的諭旨,沒人跟李超壹樣還要拖三等四,都是急急進宮。
  房玄齡杜如晦在宮門口遇見,壹起下馬入宮,壹邊疾步小跑,還壹邊疑惑,難道是突厥人已經打過來了?
  等進了宮,李世民卻說起了鹽。
  壹位中書令壹位侍中,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急急忙忙把宰相召見宮,就為談鹽?
  “無鹽稅則將無大唐矣!”
  李世民開口,就說出了壹句震住兩位宰相的話,等其它宰相們到來,李世民又說了壹遍,大家都為這話震的不輕。
  無鹽稅無大唐?
  可鹽稅壹年才百萬貫而已啊?
  接著李世民自然是把鹽稅改革的事情說了壹遍,什麽鹽牌鹽引鹽債超發民產官收商銷等等,壹連串的新名詞,其實都是剛剛在李超這裏現學的而已,但現賣的結果不錯。
  房玄齡直接望向李超,目光裏意思很明顯,這肯定又是妳弄來的名堂吧,李超微笑。
  “我覺得可以超發,需求三百萬引,直接發壹千萬引。每引就定價三貫好了!”高士廉聽完了前因後果後,覺得鹽引這是個不錯的辦法,既然皇帝說需要三千萬貫,那就簡單點來。
  壹引是壹百斤,賣三千錢,那就是每斤三十文錢。
  “太貴了,早幾年,壹斤鹽不過十文錢,就算這兩年漲了點,也沒這麽多的。”楊恭仁覺得這個價格高了,壹斤鹽三十文錢,這還只是官府統銷的價格,下面還有分銷零售呢,到時價格得是多少,百姓還吃不吃鹽了?
  那定多少合適?
  大家開始討論起來。
  定價這個東西並不容易,得綜合考量,既要考慮百姓承受能力,又要考慮朝廷的籌款,還要考慮鹽商和鹽戶們的利益。
  有人提議,幹脆朝廷自己經營鹽場,自己賣鹽,這樣所有環節的利益都由朝廷得了。
  不過這種外行的話壹說出來,李超立即就反對了。
  朝廷是管理者,監督者,不是經營者。
  真要朝廷來做,未必就比商人做更強,就好比壹個簡單的道理,朝廷做,那是大鍋飯,積極性等未必高,而且會帶來壹個很大的管理成本問題。
  李超堅持強調,要走民制商收商銷的這個路子,不能改變。
  “鹽價問題,我覺得可以分區定價。”
  見大家爭個不停,李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不拿點幹貨出來,估計沒準的宰相們爭半天也爭不出什麽來。
  “我認為,我們可以把大唐分為北方、東南、劍南和廣南四大鹽區。”
  李超說把大唐分成四個鹽區,而且不是東南西北,而是北方、東南、劍南、廣南四區,也是有原因的。
  如今大唐的北方,主要行銷的都是解鹽、河東鹽、東北鹽,既河北和河南東的海鹽。
  如果按鹽的種類來說,有池鹽和海鹽之分,如果按加工,又可以分為顆鹽和末鹽。顆鹽就是沒有加工煉制的粗鹽,末鹽就是加工過的細鹽。壹般來說,顆鹽比細鹽便宜,海鹽比池鹽便宜。
  北方食用的鹽中,河東解池的鹽產銷最多,價格最高,其次是河東北部鹽池的鹽。東北鹽則以海鹽量大便宜聞名,不過海鹽也有個缺點,就是在東北沿海,往北方內陸運輸成本高。不比解池的鹽,就靠近黃河,處於關中、河東、黃河的中心,距離河北也近。
  李超記得,中唐之時最初搞鹽專賣,是食鹽壹斤十錢,然後加稅百文,到了晚唐時期,鹽價更貴,因此導致無數私鹽販子鋌而走險,最後晚唐的那些叛軍首領,黃巢、王仙芝、王建等等梟雄,幾乎都是私鹽販子出身。
  十文壹斤的鹽,以唐時的物價算不上太貴,但十倍鹽價的稅,就非常之高了。
  李超記得北宋時鹽也挺貴,北方鹽價壹般是四五十文壹斤,鹽有多個等級,但大抵就是四五十錢壹斤。
  而在蜀中,卻因為鹽多地狹,朝廷為了保證鹽利,因此把鹽價定的很高,每斤鹽四百文,直接就是北方地區鹽價的十倍。
  宋太宗至道年間,朝廷統壹規定:“凡顆鹽、末鹽皆以五斤為鬥。顆鹽賣價,每斤自四十四至三十四錢,有三等。末鹽賣價,每斤自四十七至八錢,有三十壹等。”
  後來,朝廷下召令蜀中鹽價減半,此後壹直維持每斤鹽二百錢的高價。
  就北方地區來說,解鹽的差別不大,質量較好,海鹽差別多,檔次多。當時河東北部的地方,多用河東本州或汾州的鹽池鹽,由於這些鹽池的鹽質量差,當時官府向鹽民收購的鹽價才每斤六至八文,向民戶賣出的價格卻是三十六文,轉手就賺五六倍的利潤。
  而李超劃出的東南鹽區,指的是淮南、江西、江東、山南幾道,這些地方所有物都是東南沿海的鹽,宋代時價格比北方區略微低點。
  宋代時,東南的百姓要用三鬥多的稻子,才能買壹斤鹽,可見鹽價也很高。
  廣南,其實也就是嶺南,嶺南地區的鹽價就要便宜的多,那邊產鹽多,因此鹽價低,比東南賤數倍,宋時鹽按五斤壹鬥算,廣南鹽價壹斤約合十文而已。
  在宋代,可以說,不同地區,鹽的產量不同,鹽價也不同。
  最便宜的是嶺南等地,壹斤不過十文左右,然後是北方地區,壹斤鹽四十余文,再次是東南地區,壹斤鹽五十余斤,最貴的是蜀中,壹斤鹽得要二百錢。
  “每斤鹽收購價,統壹五文如何?”
  李超提了壹個官方收鹽的標準。
  雖然各地鹽價不同,但李超覺得,目前來說,還是直接訂個統壹的收購價較好些。
  杜如晦搖頭。
  “以前鹽戶們不需要鹽牌,納課也不多,鹽價低些賣給鹽商,也依然有利可圖。但如果我們要弄這些鹽牌,還要向他們征營業稅等,那麽每斤五文收購價,就有些偏低了。應當提高些價格,要不然,誰願意制鹽?”
  如今各種物價不穩,糧食也確實難訂。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