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李超的壹畝三分地
唐朝好地主 by 木子藍色
2018-7-3 18:54
祭祀過稷神之後,稻子開始收割。
洗澡溝兩邊坡上,打谷機嗚嗚的響著,李家的長工們有了打谷機後,收割的速度快了許多。
四個人壹組,配壹臺打谷機,剛剛好。
兩個長工,負責踩踏打谷,兩個少年過來拿禾,配合無間。另外有專門的割稻子的,割稻子的壹般都是婦女們,她們壹大清早就開始下田割稻子,那時天剛微微亮,壹天早涼爽的時候,稻禾上還有露水。
她們已經拿著鐮刀彎著腰,把壹排排的稻子割下,壹次割六七顆禾,兩排正好放成壹把。這樣壹排排的收割過去,很快壹片金黃的稻子,就全都成了壹把把的擺在了曬幹的田裏。
割下的水稻,等太陽出來後,露水很快就曬幹了。
因為李家的打谷機多,長工也多,因此直接就把打谷機擡到田裏去打,免得把稻禾運回村麻煩。
把打谷機反過來,兩個長工扛著機子踩在田埂小路上來到田裏。
打谷機壹翻,架上棚子,就可以開始了。
負責拿禾的,都是些少年小孩,好多都是長工們的孩子,帶著來拿禾,李家也是給他們開工錢的,做壹天就有壹天的錢。開的工錢還比較劃算,這時的大人也不會有那麽嬌貴孩子,農忙的季節,當然得下地幹活。
妳看那邊,連太子殿下都在拿禾呢。
再看打谷的,不正是右羽林將軍李老郡公和相國趙國公爺倆嗎。連李府的女眷們今天都下地來幹活了。
李家壹直有種壹塊自留地的傳統。
現在李超哪怕當上宰相國公了,這個傳統也沒變。
地不大,也就壹畝多地,這塊地都是李家人自己耕種。自己扶犁耕田,自己插秧自己收割。
不要其它的仆傭長工們幫忙。
對於李超來說,弄這麽塊壹畝三分田自留地,那只是讓家裏的人明白,糧食哪裏來,耕種的辛苦等等,不能忘本。李家現在這些人當然都了解,但以後下壹代長大了可能就不壹定能記得了。
好多人說富不過三代,貴族得三代以上才能培養出來。因此李超很在意這塊自留地,從現在開始,就要把這個當成李家的傳統。
其實李家人挺多的,壹畝三分地,真算不得什麽。
天氣很涼,李超戴著草帽,家裏其它人也都戴著草帽。崔鶯鶯和杜十娘她們做完了月子,今天也跟著出來了,象征性的割了壹排稻子,然後就負責在壹邊撿撿稻穗就好了。七娘、鄭婉言和鄭紅線都有身孕,因此也都只是在壹邊看著。
好在李超的這塊自留地,位置挺不錯,邊上不遠就有壹排樹。其中有棵樹還挺高大的,坐在樹下,十分涼爽。
倒是太子等壹群熊孩子,眼下全都是壹樣的裝束。
壹人扣著壹頂草帽,腳下壹雙草鞋,然後是短袍短褲,方便拿禾。這夥小家夥輪流拿禾,不拿禾的時候就去拿鐮刀割稻子。
不管快慢,反正就是要個過程。
就算割的稻禾放的很散亂,也沒關系。
打了壹會,谷倉已經滿了。
“休息壹下,喝會水。”
李超拿起脖子上掛著的毛巾擦了把汗,天氣確實熱,在太陽底下踩著打谷機,雖然有草帽,可汗水還是不停的流下來。
最討厭的還是老有那種打屁蟲,壹不註意就從稻禾上爬到身上來,有時直接在卷起袖子的胳膊上噴點汁液,又臭還又火辣辣的,討厭無比。
偶爾還會有些大蝗蟲。
這東西跟螞蚱有點類似,但個頭很大,綠色的身子,黃黃的肚子,兩只腳又粗又壯,還有壹排倒刺,劃壹下,能把人劃出血來。
稻子壹割,田裏各種各樣的昆蟲無數,什麽青蛙蛤蟆,蚱蜢蝗蟲,有時還會有蛇和老鼠,也會有鳥窩鳥蛋。
那種鵪鶉就喜歡在稻禾裏做窩,鵪鶉蛋小小壹個,還有很多斑點,烤的吃煮的吃都好吃。
天還早,稻子才割壹小塊,卻已經打了壹倉了。
不過李超不急,反正這更是壹種體驗,壹個過程。累了就休息會,壹畝三分地,再慢有兩三天也能弄完了。
滿滿的壹谷倉谷子,李超也懶得馬上去出倉篩谷。
徑直往樹蔭下去。
崔鶯鶯早提著壹個大茶壺給李超倒了壹杯茶。
“天這麽熱,出這麽多汗,快來喝杯茶。”
李超笑道,“我得先喝杯冰水。”
李家條件好,後勤工作有保障,冰窖裏取的大塊冰,用有保溫隔層的冰箱帶到田裏來,再把早上剛從山泉裏打的泉水放在冰箱裏冰著。
“水太冰了喝了肚子不舒服的。”
“沒事,又不是天天喝,現在就該來點冰泉水。若不是壹會還得幹活,我還想來點冰啤酒呢。”
崔鶯鶯拗不過李超,便只好讓趙四娘給李超倒了杯冰泉水。
接過杯壁上已經冒起壹層細水珠的水杯,李超壹飲而盡,頓時全身舒爽,感覺毛孔都張開了。
“爽!”
紅線拿著把扇子站壹邊替李超扇風。
李超讓趙四娘又給他倒了壹杯冰泉,然後端給老爹。
“爹,來杯冰泉。”
老爹笑著搖頭,“我可喝不慣那個,還是涼茶更好喝。妳也好喝點這麽冰的,腸胃受不了。”
李超端著那杯冰泉慢慢喝,看著壹群剛才在太陽底下還焉頭巴腦的熊孩子,這會在樹蔭下又生龍活虎,挺開心的。
“爹,今年這個收成更好啊。”
“是啊,咱們家這壹畝三分地的產量可能要低點,還是那些老把式種地更厲害,妳看他們那稻穗沈的啊,都快彎到地上去了。”
“肥施的多,水也沒缺過,把式們都說今年我們溝上的水稻壹畝起碼能產六石,這可真是破天荒啊。”
“畢竟壹畝地下了幾千斤肥呢,可不壹般。還又是深耕和細作,寶壹樣的伺弄著,可不比原來粗耕,多收點也應當。”
畝收六石,這可就不是多收壹點了,那是多收很多了。就算除去肥料和、保水和人工多投入的本錢,收益依然要比傳統的耕種方式多收很多。何況,這裏是關中,大米價格本來就更貴,這收益自然也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