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木子藍色

歷史軍事

  張超穿越武德四年,來到長安郊外灞上,成為了老府兵之子,但他卻只想做個悠閑的大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819章 朕也想試試

唐朝好地主 by 木子藍色

2018-7-3 18:55

  太子失蹤了。
  李綱和裴矩兩位太子老師,整整壹天都沒有看到太子。這在近壹年多以來,是非常罕見的情況。
  若是放在更早壹些,太子還整天跟著李超玩耍胡鬧的時候,太子壹天兩天不在東宮,那實屬正常。但這壹年多以來,太子可是規規矩矩的,突然壹整天都不見人,這就有些大為異常了。
  李綱顧不得自己八十多歲的高齡了,氣的白胡子亂抖,拉著七十多歲,同樣胡子雪白的裴矩,“走,稟報陛下去。”
  李綱又是生氣又是擔心,生氣的是太子突然就不見了人,擔心的是怕太子在外出事。壹年多前,太子跟著李超,不就摔斷了腿,差點都沒接回來。這要是再出點什麽事情,他們兩老東西可承受不住。
  兩人出了東宮,直接坐著擡輦往皇帝宮殿去,宮中乘輦,這也是皇帝給這兩位太子老師的特別榮耀,看他們年紀實在是大了。有了這輦,倒是省了許多時間,很快就到了宮裏。
  李世民正在殿中批閱奏折,侍衛稟報兩位太子老師到了。
  皺了皺眉,李世民有點驚訝,這兩位老先生怎麽來了。李世民不太喜歡李綱,覺得這人太古板,雖然教過多位諸君,可談不上什麽成就,他還是建成的老師呢。不過李綱古板歸古板,也還有些可取之處。
  “王太監,太子今日闖什麽禍了嗎?”
  李世民聽說李裴二人趕來,想到的第壹個可能,就是太子闖什麽禍氣到這二人了。
  王內侍也有點驚訝,沒聽下面稟報啊。自發生了太子墜落斷腿事件後,皇帝對太子的安全看顧十分用心,平時身邊的護衛隨從不小,甚至明裏暗裏還有許多暗衛密探。六扇門就有專門的壹隊密探是專門跟著太子的,平時都不露面不顯身的,但對太子的行蹤等卻最為了解。
  他們不但負責暗中保衛太子,還要監督太子身邊的所有人。每天太子見了什麽人,談了什麽話,他們基本上都是知道的,甚至太子跟哪個宮女多親近了點,都壹樣知道。至於那些太子身邊的人,太子接觸過的人,他們壹樣會調查的清清楚楚。
  雖然這樣做,有點過,可李世民不敢大意馬虎。現在太子身邊,甚至隨時隨地都跟著兩個高明的禦醫,就是為了預防萬壹。
  只是太子這壹年多來,實在是太規矩穩健了,以至於李世民有時都忘記了太子以前也是個喜歡玩鬧的人。
  “沒有聽說啊。”王太監壹頭霧水。
  “太子今天出宮了嗎?”
  “嗯,今天太子出宮了,去李府慶賀崔夫人喜誕麟兒。”
  李世民皺眉,這沒什麽不對啊。平時,太子也偶爾會出宮轉轉,去李超府上什麽的做做客,有時也去長孫無忌府上等,但都很懂事,頂多去半天就回來了。很少在外留宿,若真要留宿,也會早早通知宮裏。
  “請李裴兩位老先生進來。”
  李綱壹進來,就向李世民稟奏,太子失蹤壹天了。問東宮的人,就沒有壹個知道太子去哪了的。
  李世民放下手裏的奏章,起身,走到殿中,親自扶著八十多歲的李綱坐下。
  又讓王太監扶著裴矩壹邊坐下。
  “太子今天壹早去了李相國府上,為崔夫人賀喜去了。可能壹時忘記跟妳們二位留個話,我替太子向二位老師道個不是先。”
  “太子平時聰慧又穩重,老臣等也甚是欣慰,可就壹點,若是李超在京,太子就總會有些心不在焉,總想往李府跑。這李超現在還沒回到襄陽呢,太子就已經在東宮呆不住了。這壹點不好,得改!”李綱道。
  李世民陪著笑,對李綱這種風壹吹就可能要倒的老頭子,他也只能這樣。
  “老先生說的對,朕回頭壹定教導太子,年紀漸大,應以學習處理國事讀聖賢書為要,不要老想著跟李超去玩。”
  “既然如此,那是老臣等虛驚壹場了,還請陛下早日催太子回宮,還有那麽多課業沒完成呢。欲成聖君,必先習聖賢之言啊。”
  李世民耐心坐著,聽著李綱在那裏嘮叨半天,好不容易才把兩人送走。
  擦了額頭壹把汗。
  “朕現在都有點後悔讓這兩老頭教導太子了,尤其是這個李綱,年紀越大越嘮叨。太子少年心性,整天跟著這樣的老頭讀書,豈有不煩的道理。嗯,朕要下道詔書,體恤兩位老臣年邁,讓他們以後每五天給太子講課壹次就好,平時,就由朝中宰相、尚書、侍郎、學士等重臣,輪流去為太子講課吧。”
  重回到案前,李世民又拿起壹本奏折。
  想了想,又停下。
  “對了,太子出去壹天了,還沒回來?妳去查下,太子現在幹什麽,也不在外久呆。”
  王太監點頭稱是,退了下去。
  過了壹會,就回來稟報。
  六扇門有專門的人負責跟隨太子,消息實時回報匯總,因此王太監回去壹查,就知道了太子的蹤跡。
  “太子在城南參加李家的考試?”
  李世民大為驚訝,擡起頭,目光盯著下面的王太監。
  “這個考試,是李家為建設領地而招募人的考試吧,怎麽太子也去參加了?”
  “回陛下,這次的考試與之前的考試不同,之前是各行各業的工匠為主,也招募讀書人。但這次,則是在上次招募的讀書人中,再進行壹輪考試。聽說這次考試極為嚴格,要考三天九場,而且最終還只錄取十分之壹的人。”
  李世民聽了,放下了手中奏折,身子後靠,雙手十指交叉。
  “如此嚴格?十比壹?還是在之前已經考過壹輪的基礎上?有意思,李家這考試難道還比朝廷科舉考試還嚴格?”
  王太監點頭稱是,說這確實比朝廷的科舉考試還要嚴格。
  李家考試,不看薦舉,不問出身,不論良賤,也不看他們的詩詞文章名氣,更不看權貴官僚們的推薦信。
  先得參加李家的初選面試,通過了的才能得到壹張準考證。
  然後是種種極嚴格的考試程序,最後閱卷的時候,還是糊名閱卷。考官根本不知道閱讀的是哪個考生的卷子,甚至李家直接還讓人把考生的卷子謄寫過了,這樣連憑筆跡或做記號舞弊都不可能。
  壹切的壹切,只憑真本事,論真才。
  李世民有點動容。
  大唐科舉,都還做不到這壹點,或者說,大唐朝廷,都還沒有能拋棄士子們的出身,而只論文才,但李家卻已經先行壹步,做到了這點。
  不問良賤出身,不看薦舉,不論名氣,評卷只看文采,糊名閱卷,這壹切,李世民都不曾想到過。
  他動容了。
  李家的這壹套考試程序,真的把朝廷的文科舉甩到身後很遠。
  “李家考試的內容是什麽?”現在李世民關心這個。
  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算是正式確立,從隋到唐,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其實沒什麽變化,主要還是以詩書周禮等儒家經典為主,考帖經墨義詩賦等。大唐的科舉考試壹年壹次,又分為許多個科目,明經進士秀才等等足有上百科,各種人才都取。
  明法明算這些科目,算是專業人才的選拔,而明經進士秀才這些科,就算是通才了。
  李家的考試其實也離不開這些。
  同樣是以唐代所奉的儒家九經為基礎,考試的內容和形式和朝廷的差不多。
  有帖經、策問,詩賦、雜文,經義和墨義幾種。
  帖經,其實就是填空題目,從儒家經典之中,選擇壹句,讓考生填出中間缺少的字句。這個算是比較基礎也比較簡單的,壹般只要熟讀儒家經典,那麽這樣的填空題肯定沒問題的。
  這帖經考試,考的就是考生對於儒家經典的熟悉度,看掌握的如何。
  策問,則相對要難的多了。
  朝廷考試裏的垂問,壹般會涉及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吏治等問題,命題形式的論述文。李家的考試裏也有策問,但考的不是什麽朝廷大事,國家制度得失,而是如何建設領地這壹命題。
  另外李家還考雜文。
  這其實就是應用文寫作,讓考生們以官吏們常用到的篇、表、論、贊等體裁,讓考生作文,這也算是對考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壹種考核了。光讀書不行,還得看妳文書能力,好比妳在後世進政府上班,妳得會寫報告。
  李家也考經義和墨義。
  經義,以儒家經典中的壹段或壹句,或不同章節同壹主題的句子為題目,讓考生作文,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這有點讀後感,閱讀理解的意思。
  墨義,則是取儒家經典中的句子讓考生應答,或者要求對答這個句子的含義,這個相當於名詞解釋或者簡答題。
  這些朝廷都有考。
  但李家的考試不只這幾項。
  李家可是要考整整三天,有九場考試呢。每壹場考試,內容都是不壹樣的。
  帖經、墨義、經義、策問、雜文、詩賦。
  包括做詩寫賦,那才六項。
  李家還考算術,還考律法,甚至還有壹場體能考試。
  相比於朝廷考來考去,都只是考經義策問詩賦這些,李家的考試內容可豐富的多。考起來,也更難的多。
  “李家這是招募文書賬房,還是秀才進士?”
  朝廷科舉的明經科,算是比較重要的科目了,可都主要還是考帖經墨義為主,而李家的考試,比朝廷最難考的進士科和秀才科,感覺都還難。
  “太子現在李家的考場考試?”李世民又問。
  “回陛下,是的。”
  “要考三天?”
  “是。”王太監回道,“要派人去請殿下回宮嗎?”
  李世民想了想,搖頭擺手,“算了,讓太子考完吧。另外,妳去找李府,問他們要壹套這次考試的卷子,朕想看看究竟。”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