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历史军事

“父亲!!!”
五更天、漆黑的月空下,秋日紫禁城中、一声悲戚的喊声出现,听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七百章 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

家兄朱由校 by 北城二千

2023-11-19 16:15

  “这里就是齐文王的陵墓,虽然齐文王只是藩王,但太宗破格让其以帝王之礼下葬。”
  正午,在北方炎热无比的时候,朱观楼他们正在安静听着一个青年导游的讲述。
  青年导游的身高不是很高,长的不算英俊,但是很精神,脸上带着笑意,很容易让人亲近,所以四周的旅客都围在了他的身边。
  “文王陵墓里有什么?”
  忽的,一个穿着圆领袍的小孩子提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在朱观楼听来有些大不敬,但对于爱看热闹的百姓来说,他们却都十分好奇。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青年却笑了笑:“几具战马的骸骨,还有一身甲胄,一些家具和兵器。”
  “文王下葬的时候是简葬,当年‘武狩之变’的时候,叛军势大,逆太子无法节制,因此有人来天寿山把地表明楼的许多礼器都偷走了。”
  “到世祖武皇帝这里的时候,有的人也想来拿,结果被人拦住了。”
  “拦住的人说了,世祖武皇帝旁边是齐文王的陵墓,齐文王对百姓和我们当兵的很好,我们要是拿了就是对不起良心,所以这两个陵墓地表明楼的礼器才幸免于难。”
  “大家现在看到的文王陵礼器,都是从二百多年前传下来的。”
  说到这里,青年导游带着众人走到了文王陵前的一块石碑前介绍道:“这是太宗年间立下的圣德碑,记载了齐文王的一生。”
  说着,青年导游从齐文王的一生开始讲述,例如十岁扶兄继位,十二岁率军平叛,十五岁组织复辽之役,十六岁北伐河套,十七岁……
  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听着感觉是天方夜谭,而朱观楼交好的同窗也不免啧舌:
  “我十二岁的时候还在和我娘要生活费呢……”
  “你怎么敢拿自己和文王比?”朱观楼哭笑不得,旁边的同窗也咧嘴一笑:“那倒也是。”
  二人说话间,他们的教习上前和青年导游讨论了片刻,随后带着青年导游走了过来:
  “同学们,咏芝导游接下来会带我们去天阁和长城游览。”
  “诸位好,鄙人咏芝……”咏芝作揖行礼,齐国学子也纷纷作揖回礼。
  进入武宁年间,伴随着电脑、网络、网络实名制出现,大明宗藩境内掀起了称字称号不称姓名的风气,因此外出往往报自号和表字,只有在工作读书的地方才会直呼其名。
  因此对于咏芝的称呼,朱观楼他们也没有多想。
  他们在咏芝的带领下走过了天寿山的所有皇陵,随后乘坐景区门口租借的大巴车前往北边的长城。
  在车上,咏芝将自己的电脑连接了客车的电视,用文字和图片介绍着大明的风土人情和物价。
  这样万全的准备让朱观楼不免好奇道:“咏芝导游已经毕业了?”
  “没有……”咏芝笑了笑,对众人解释道:
  “我家里时代务农,虽然算是富农,但供我读书也比较困难,因此我大一来到北京开始,每个假期就来兼职导游。”
  “咏芝导游是哪里人?”有人冒昧询问,咏芝也不生气,心平气和的解释:“湖广的。”
  说话间,咏芝又开始介绍起了大明的风土人情,以及学子们所去景区的正常物价。
  “在长城景区,一瓶矿泉水是五文,正常城市购买是两文,吃的东西也偏贵,所以等会去了长城之后,在去天阁的路上,我们可以在开原县吃点东西。”
  “好贵……”听到咏芝的话,朱观楼的同窗忍不住开口,而咏芝也解释道:
  “国朝和齐国不一样,我记得齐国是房屋包分配,工作包分配,翰林与博士包学费对吧?”
  “国朝这边不是,房屋需要自己购买,工作需要自己找,国家只负责十五年义务教育和每个学期的补助津贴。”
  “加上人口需求大,紧邻诸国,因此物价比起齐国略高些。”
  “咏芝学兄去过齐国吗?”朱观楼好奇询问,咏芝却摇了摇头:
  “想去看看文王待过地方的风采,但一直无缘。”
  “国朝的学期补贴和齐国一样吗?是多少?”一些学子好奇询问。
  “小学一两,中学二两,大学每学期三千文,也就是三明两,差不多够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
  咏芝解释着,随后也反问:“齐国呢?”
  “我们?”学子们看了看,然后挠了挠头:“我们是小学二两,中学四两,大学六两。”
  “而且我们物价好像比你们的便宜,教习说这是均产制的好处,可以让齐国百姓享受高福利。”
  “嗯……”咏芝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均产制度确实不错,至少少了许多争斗。”
  咏芝的话让车上的人不知道说些什么,因为他们都清楚,大明由于分配问题,社会上的民怨不在少数。
  相比较之下,齐国虽然也有过多次分配问题,但都能被齐王发动百姓及时纠正。
  除了齐哲王朱简烬因为肠癌壮年而逝,没有及时纠正外,历代齐王都会在任内对权贵阶级进行一轮轮的清理。
  在齐武王朱靖琨时期,齐国甚至颁布了“一人为官,三代不得参军、政”的制度。
  这场制度导致了齐国当时遭受了很大的国际舆论,国内也引起了不小的动荡,“三年政乱”让齐国经济倒退了五年,但在现在的齐国君民看来,当时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
  在遏制了官商军勾结后,齐国在武宁十六年推行“四时辰工作制”,然后又在隆武十年推行了“三时辰工作制”。
  之所以能进行这些制度,是因为齐国大部分都是国营机构,少部分的民营机构也会获得国家财政补贴所致。
  好在齐国从武狩年间开始就禁止移民,不然恐怕齐国现在能挤满十几亿人。
  思考间,客车已经抵达了长城,咏芝也为大家介绍了关于长城的一些小故事。
  至于传统的故事,由于各国教材都大差不差,因此没有必要讲解。
  看了差不多后,众人在长城脚下的高铁站乘车前往了开原县,在开原县吃了一顿便饭后,便继续坐高铁前往哈剌温山的天阁。
  虽然天阁建设的很高,但由于有缆车可以乘坐,众人倒也不觉得疲惫,反而觉得挺有趣的。
  隔着老远,他们就看到了那占地数亩,经过多次修葺重建后,高达百余丈的天阁。
  “天阁始建于天启年间,之后经过太宗、高宗、成宗和平、康五位帝王的修葺和重建,规模已经比一开始大了数倍。”
  “不过即便这样,里面也仅加修到十二层,而里面由上往下摆放的是太祖、成祖、世祖、宪宗、太宗、高宗、成宗、平宗、康宗九位先帝。”
  “武狩末年,玄宗曾经向百官隐晦的暗示,想在自己百年之后进入天阁,但在其驾崩后,哲宗认为玄宗的功绩不能进入天阁,因此将此事作废。”
  咏芝讲述着自己对天阁的了解,而齐国学子们听到玄宗想要进天阁,表情比吃了清道夫还难受。
  玄宗当年摇摆在逆太子和哲宗之间,不给哲宗名份,又让其监国,这才导致了武狩内乱。
  之后他昏招齐出,让天下军民都迷糊,就连齐国都得派楚丘郡王来亲自面见他,确定他没有被挟持才敢让齐国下场。
  武狩内乱,足足让哲宗、平宗连续为其擦了几十年屁股,大明和齐国本来可以隐藏几代人的军备一下子被拿了出来。
  诸藩都有自己的科学院,因此这些军备亮相后,大家有了研究方向,不到五十年就将军备提升到了永昌年间。
  欧洲略慢,也基本摸到乾圣年间的军备门槛。
  可以说如果不是玄宗,这样的优势,齐国和大明可以保持数百年,结果最后只保持了一百多年。
  现在诸藩和欧洲都已经摸到了弘光年间的军备门槛,而大明和齐国只保持了两代优势。
  一想到这里,齐国学子就忍不住来气。
  在他们气愤之余,咏芝也带着他们来到了天阁的电梯口排队。
  朱观楼看了看,来天阁的游客,基本都是去上三层,也就是太祖、成祖、世祖的上三阁,然后才会去中三阁和中下三阁。
  目前下三阁还没有皇帝入主,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隆武帝应该是可以入主天阁的。
  “到我们了。”咏芝提醒了一句,随后带着朱观楼他们走进了电梯。
  由于朱观楼他们都是齐国学子,因此咏芝先带他们去了第十层的世祖武皇帝阁。
  当电梯打开门,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深二十余丈,宽六丈,高七丈的巨大展厅。
  殿内有君王铜像两尊,文武七十二尊,铜像头顶还高挂着他们的投影画像,旁边树立着他们各自的功德碑。
  在殿内,数百名旅客都在查看这些文武大臣,但更多的人停留在了君王铜像面前。
  咏芝见状也介绍道:“这些铜像是康宗年间加修的,世祖武皇帝铜像高三丈,文王殿下高两丈九尺,其余文武铜像则是一丈三尺。”
  说着,咏芝带着他们走到了君王像面前,不过齐国学子的目光都停留在了齐文王像和他头顶的投影画像上。
  “我发现齐藩这一脉,从文王开始就长得很帅。”
  几个齐国的学子带着尊敬,羡慕的看着齐文王的铜像和上方的投影画像。
  “我感觉还是襄王长得最好看……”几个大明的女游客开口说着,她们并不太喜欢齐文王这种比较英毅的长相。
  不过相比较他们,男的大部分都觉得齐文王长得更为英俊。
  至于旁边的世祖武皇帝……众人都说长得很平易近人。
  听到这些话,朱观楼忍不住笑了笑,而后他们又在咏芝的带领下参观了鲁国公颜胤绍,代国公孙传庭等人的铜像,看了他们的事迹。
  不过这些事迹,基本上都在历史课上有记载,因此他们也只是简单看了看,随后便前往了太祖、成祖及其它帝王的天阁。
  至黄昏,他们已经逛完了天阁,而咏芝则是带着他们乘坐高铁返回了北京城区。
  眼下的北京城有人口三千余万,但经济格局与几百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内城和东城依旧还是最繁华的地方,咏芝为他们订的酒店在百王坊附近。
  到了眼下的这个时代,百王坊的数百座亲王府、郡王府除了各国藩王、世子前来外交的时候会停止游览外,其它时候都是付费开放。
  朱观楼他们来到酒店住下,简单休息了片刻后,咏芝就带着他们去百王坊旁边的集宁坊夜市逛了逛。
  不过由于宗藩交流频繁,其实各国的美食都大差不差,而齐国和大明的美食更是直接的复制粘贴,因此随便朱观楼他们随便点了些东西吃。
  只是到付费的时候,朱观楼有些肉疼。
  相比较齐国的低物价,大明算是高物价的代表了。
  同样的二百文钱可以让朱观楼他们在齐国吃两顿,但在大明只能一顿。
  “国朝消费那么高,普通薪资是多少?”
  饭桌上,朱观楼看着桌上的饭菜,不免肉疼的询问咏芝,咏芝见状也笑着回应:
  “两京的最低工资是每周两千三百文,省会是一千五百文,府治和县基本是一千文到一千二百文,比齐国低一两成。”
  “低那么多?”朱观楼有些不敢相信,但咏芝却苦笑道:
  “国朝人口多,能做到这样的收入和物价已经不错了,据我所知,印度厮当的诸藩百姓收入只有齐国一半,物价则是齐国的八成左右,昆仑诸藩则是收入只有齐国的六成,物价和齐国差不多。”
  “欧洲诸藩则是拿着齐国一半的工资,物价和国朝差不多。”
  “所以最近的新闻,欧洲百姓都在游行,希望各国上涨工资,压低物价。”
  咏芝的话让朱观楼的一些同窗点头:“这几年诸藩百姓游行的次数是多了不少。”
  “呵呵……”咏芝苦笑道:“这样的矛盾应该还会继续加深,除非能解决能源问题,不然……”
  话说三分,咏芝没有继续再说,而朱观楼则是深深的看着咏芝,似乎在思考什么问题。
  一顿饭上,涉及政治的话题并不多,毕竟大部分齐国学子来大明,都只是来完成自己的毕业旅游,因此在吃饱喝足之后,众人便回到了酒店。
  这一夜,朱观楼想了许多,直到半夜才沉沉睡去。
  第二日一早,咏芝就叫醒了他们,带着他们前往了附近的百王坊,并直接了当的前往了曾经的齐王府。
  齐王府作为大明与齐国友好关系的代表地点,历代皇帝都对此地多加修葺,对于内部的布置更是丝毫未改,与当年齐文王离去时无二异。
  走上承运殿,走进勖勤宫,朱观楼他们望着那摆满的四面书架,以及高挂桌案背后的《大明宗藩坤舆总图》,似乎在这里,他们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历史,以及流逝的时间。
  咏芝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对着众人讲解曾经齐王在齐王府内的事迹。
  “齐王府营造于天启三年,天启五年九月齐文王入住其中,其规模是百王坊诸多王府之最,仅次紫禁城。”
  “文王在此地居住十八年,直到天启二十三年就藩为止。”
  “根据齐藩起居注官记载,文王每日卯时起床来勖勤宫处理政务,中间只有午时会休息一个时辰,然后继续处理政务,直至子时才休息。”
  “在这处殿内,文王一共处理了一百六十二万五千四百三十七本奏疏,平均每日二百四十七本,每日回批所写字数平均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五字。”
  “也因此,现如今库存的天启年间奏疏中,有近四分之一是文王处理的,所以保留了大量的文王笔迹。”
  “在起居注官的记载中,文王闲暇时喜欢绘画,习武,练习马术和武术,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不足三个时辰。”
  “一直等去到齐国之后,文王才得到休息,这也是文王的寿命比较之前帝王较高的原因。”
  “不过,这当然也有文王自己的身体原因,这原因就在王府的演武场上。”
  说罢,咏芝带着众人前往了齐王府的演武场,而这里放着许多与近代练习健身相似的器械,不过大多都是铁质和石质的。
  咏芝走到一块练功石面前,对着众人介绍道:
  “这是齐王府的练功石,起居注官记载,文王每日闲暇时会来到这里使用练功石锻炼身体,之后练习马术和刀枪。”
  “这块练功石的重量是三百斤,史载文王单手可以拎起一块,上下提动六十余次……”
  “多少?!”听到咏芝的话,朱观楼的同窗们忍不住再次询问,但却得到了咏芝的肯定回答:“三百斤,六十余次”
  听到咏芝的话,几个齐国学子上前摸了摸练功石,只是这一摸,他们就心虚了不少。
  显然,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清楚的认知,而朱观楼也不免感叹了一会儿。
  之后,咏芝又带着他们前往了齐王府的其它地方,直到黄昏时分,他们才将齐王府的各地给逛完。
  不过,伴随着齐王府的逛完,这也宣布咏芝将和朱观楼他们分开了。
  朱观楼他们接下来的目的地是西北和河中地区,而这些地方咏芝并不熟悉。
  况且,大明的社会福利不如齐国,咏芝还需要继续在北京做导游来为自己新学期积攒生活费。
  因此,当他们回到酒店后,所有人都开始收起了自己的行李。
  朱观楼的行李很少,因此他简单收拾过后,便不自觉的走到了咏芝的房间。
  房门是开着的,朱观楼看了一眼,只看到了咏芝收拾东西的背影。
  “不住最后一晚?”
  朱观楼对房间里的咏芝询问,而听到他声音的咏芝也愣了一下,随后将行李收拾好,背在了后背上。
  他转过身来,笑着摇了摇头:“刚才有一对唐国夫妇给我发消息说需要导游,我今年得搬去他们的酒店住,之后七天陪他们逛完北京。”
  “现在就走?”朱观楼愣了一下,看了一眼走廊窗外的夜幕。
  “现在就出发吧,日后你们要是大学毕业还来大明旅游,或者什么时候去到我老家,到时候我再和你把酒言欢。”
  咏芝笑着拿出手机,示意朱观楼加上自己的联系方式,朱观楼见状也拿出手机将联系方式加上,随后迟疑片刻,转而询问道:
  “你有没有兴趣去齐国读大学?我觉得以你的成绩,如果去到齐国,应该可以翰林、博士连读,之后可以在齐国从政为官。”
  “呵呵……”咏芝笑了笑:“齐国有那么多人才,世孙何必还需要招揽我一个普通的学生?”
  咏芝说出了朱观楼的身份,随后看了一眼走廊窗外的夜色。
  望着那满城的霓虹灯,咏芝摇了摇头:“齐国有自己的问题,但齐国自己能解决。”
  “我出生在大明,生长在大明,如果人人都和我一样,为了前途去齐国,那大明又有谁来解决问题?”
  “……”听着咏芝的话,朱观楼有些惋惜,咏芝是他想找的第一个帮手,只可惜对方不愿意和他离开大明。
  “以后我如果成了大明的官员,说不定还要去齐国,到时候世孙别为难我就是。”咏芝话语间透露着坦然,朱观楼见状也不再阻拦他,笑着摇了摇头:
  “很奇怪,我们明明没怎么聊过天,但我感觉我们好像见过。”
  “是吗?”咏芝还是一副笑脸,朱观楼见状却让开半个身子,同时拿出手机给咏芝的联系方式加上备注:
  “明年我还会来大明,到时候会去湖广看看,你老家是哪里的?”
  “你去到长沙给我发消息就行,我住在湘潭,离着长沙很近。”咏芝说着,同时整理了一下行李,转身向电梯走去。
  朱观楼送他走到了电梯口,然后亲眼看着他坐上电梯。
  电梯门要关上的时候,朱观楼突然伸手拦住了电梯:“要不喝一顿酒再走?”
  “我明天还得做导游呢……”咏芝哭笑不得,朱观楼也讪讪撤开了自己的手。
  他撤开手后,电梯门缓缓关上,咏芝最后还是没有选择他这个齐国世孙,而是选择了大明朝。
  朱观楼走到了走廊的窗户前,等了许久,然后才等到了咏芝从酒店门口走出。
  朱观楼以为他会坐出租车去目的地,但咏芝却走到了酒店一旁的公交车站。
  不久,一辆印刷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公交车驶来,许多工作了一天的工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了公交车。
  或许是末班车的缘故,车上的人都拖着疲惫走了下来,而上车的只有依旧朝气蓬勃的咏芝。
  见他离开,朱观楼也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一早,他继续在教习的通知中走下了酒店,不同的是这次没有了咏芝作为导游。
  他上车坐下之后才有时间打开手机,而当手机打开,映入眼帘的是咏芝在清晨发来的一条短信。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还挺有才学……”瞧着这条短信,朱观楼笑了笑,随后收起了手机,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了起来。
  一刻钟后,伴随着汽笛声响,朱观楼也离开了这繁华的北京城。
  他忍不住睁开眼睛看了一眼,恰好客车此刻驶到了紫禁城前的长安门广场上。
  他直勾勾的望着矗立在长安门广场上的旌旗,旁边的同窗瞧见他的模样,随着看了过去,却没看出个所以然,不免询问:
  “你在看什么?”
  “看日出……”朱观楼侧过头去,瞧了一眼被楼房遮挡的朝阳。
  “这能瞧得见?”同窗努力看了看,却看不到一点朝阳。
  “看不见”朱观楼回应的同时收回了目光,随之打开手机,瞧着咏芝发来的那条短信,情不自禁的笑道:
  “有的东西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反正太阳照常升起……”
  (全书完)


完本感言
  结束了,三百九十八万字,三百八十三天,人生第一本长篇。
  因为是第一次写长篇,所以很多写法比较稚嫩,也因此踩了不少坑。
  当然,其中最值得诟病的还是评论区一直在说的“水数据”。
  不能说数据不好,只是我写的数据确实有点太多,不知不觉就写了那么多,虽然没有部分人说的“五分之一”那么夸张,但也足以可见观感如何。
  吸取教训吧,如果有下一本的话,我会改一改数据的出现频率。
  ……
  其次的话,主要还是剧情把控这块。
  目前被骂的最惨的应该就是“复辽之役”、“灭金”以及后记十八和十九了。
  复辽之役写的确实有些虎头蛇尾的,原因主要是我个人当时比较在意评论区的说法,把原定的剧情更改了。
  原本的剧情应该是全明星阵容和努尔哈赤在辽沈一地爆发决战,然后努尔哈赤继续向历史上一样发挥后金的高机动,明军则是扎硬寨打死仗,最后努尔哈赤死,黄台吉和莽古尔泰、代善分裂。
  可惜最后没坚定,导致剧情更改了。
  至于灭金一战,有说给后金开挂的,有的说削弱明军的,总之众说纷纭吧,我也没什么能解释的。
  最后的后记十八和十九,其实决定要写番外和后记的时候,我就知道会被骂。
  因为这一段剧情被浓缩了,所以导致很多读者都觉得朱简焕这样的人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支持。
  后记十八和十九的历史原型是一场政治事件,不过被我改成政治引发的军事冲突。
  朱简焕、张炳忠、李黄来、骆常宫各自都有原型,但原型的势力是谁就不能说了。
  因为这一章是完本感言的免费章节,所以简单梳理一下,算是给观感不好的读者一个交代了。
  ……
  朱简焕出生咸嘉三年(1717),绍庆元年(1725)被册封太孙,绍庆二十七年(1752)被册封皇太子,同年三十五岁。
  在朱由检和朱由校定下的制度里,太子监国是常态,朱简焕第一次监国是武狩六年,这一年朱简焕四十一岁。
  朱简焕引起的武狩之变,算是朱由检和朱由校定下太子监国制度的崩溃,也是封建王朝立太子的弊端。
  太子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它代表的是皇帝的继承人,下一任皇帝,所以历代皇帝只要立太子,大部分大臣就会开始倒向太子,未来的皇帝。
  这也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问题,而大明的太子监国制度则是给了太子极大的一个权力。
  太子监国之后可以提拔官员、武将,致使文臣武将倒向自己。
  这就是朱简焕为什么会得到张炳忠、罗辅和李黄来、骆常宫这四个人和一部分中层官员投靠的原因,他们大部分是被朱简焕提拔上来的。
  朱简焕对百姓的残暴的行为,对于张炳忠他们所处的阶级来说并不算什么。
  至于普通士兵参与内战这一事情,也符合了历史原型里面大部分人被口号洗脑裹挟去对抗“好”的一方。
  朱简焕造反的成功在于上层人的投靠,以及上层和中层对基层的洗脑。
  在基层只能从国家获得外来消息的时候,朱简焕以监国、太子身份和大量官僚阶级所喊出的“吴王挟持武狩帝,各地兵马勤王,拨乱反正”的消息就是基层士兵能获得的唯一消息。
  基层士兵有的不相信朱简焕,投降了,书里有写。
  但更多基层士兵的选择相信他的言论,相信了自己的守备、参将和总兵,因此坚持着自己认为的“拨乱反正”。
  就像后记十九的第一段一样,两方都觉得自己在“平叛”,谁都觉得自己没错。
  我们知道朱简焕是叛军,是因为我们是看书的人,而且书里写明了谁是叛军。
  但是在书里的世界,普通士兵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选择信任自己看到的。
  当上官说“武狩帝被挟持”的时候,大部分人就已经信任了自己的上官,他们认为自己是正义的,除非有人戳破上官的谎言。
  这也是为什么齐国下场空投宣传单后,叛军会直接土崩瓦解的原因。
  至于武狩帝不信任齐国这件事,根源在于绍庆帝朱伯海。
  绍庆元年至八年的绍庆新政牵扯了朱伯海大量的心力,让他没有派武狩帝和朱简焕去齐国留学。
  后记里面,对于前几任太子、太孙去齐国都有记载,不是留学就是出使巡查齐国几个月、半年,而武狩帝只去了一个月就爆发了“南海号事件”,至于朱简焕则是去齐国宣读了一下圣旨。
  这个细节有的人发现,有的人略过,但它是武狩帝和朱简焕与齐国关系一般的原因之一。
  这两章如果要放大来写,估计能写一本新书,因为历史原型的资料就有几十万字。
  新式教育的士兵被愚弄,学校里面的学生也被愚弄,不约而同的都把刀挥向了他们认为“错误”的一方。
  历史告诉了我们,人并不会因为受到了教育而变得明辨是非,而是只觉得自己受到了教育,因此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就一定是正确的。
  不管是“武狩之变”还是历史原型,都是围绕这个来发生的,群众始终是容易受到外界消息干扰而被有心人挑拨、愚弄。
  ……
  几个主要槽点都在这里,终其原因吧,还是个人写法和笔力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改革世界观,其它还有一些关于工业上的小槽点,我也就不说了。
  接下来说说一些读者想看的齐国,而我为什么没着重写的原因。
  齐国要怎么写,其实写到后面我自己也不知道了,齐国会有自己的问题,但新制度下的新问题是什么,我自己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就像朱观楼说的一样“齐国有齐国的问题,大明有大明的问题”。
  ……
  最后,这一本书是写给自己和想看这题材的读者看的,写到结束,除了一些中途踩到的坑是遗憾外,更多的遗憾是没能更为细致的描写民生。
  晚明的民生到底是怎么样,我心里清楚。
  只是晚明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需要解决,加上朱由检亲王的阶级身份,想要带着大家了解民生是很困难的,所以才有了小黑胖子朱慈燃这个角色。
  只是知道是一回事,写出来又是一回事,我始终感觉朱慈燃没有真正的带着大家走进晚明的民间生活,因为写出来的太单调,太沉重。
  沉重,这本书给我和大部分读者的感受应该就是这两个字。
  因为太沉重,所以即便再怎么帮助大明走上工业化,那一抹灰色还是压在心头。
  写历史或许需要沉重,但过分的沉重就会让人看着很累。
  由于工作问题,我自己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有下一本书。
  如果还有下一本书的话,我希望能平衡沉重和诙谐,同时把这本没有写进去的古代底层生活给写进去吧。
  最后还是借用书中人物的那句话来宣告这本书的完结。
  “反正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祝大家能在这本书结束后,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新书,以此在繁忙的日子里,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好……”




 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尽快删除;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