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番外篇(十五)诸藩积怨
家兄朱由校 by 北城二千
2023-11-19 16:15
“叮铃……”
“奴隶,南边的奴隶!”
“走快点!”
六月,在来自小西洋的信风不断吹向阿拉伯半岛的时候,一个具有阿拉伯风格的码头上来往着许许多多的中东商人。
他们走在砂石的码头街道上,旁边的码头停着许多西亚风的商船。
在这里,由砂石修建的低矮平房是最为常见的建筑。
砂石街道上的百姓大多只穿着麻制的裤子,哪怕是女性,也顶多有一些束胸的麻布罢了。
只有少数的贵族,才能穿上布匹制成的长袍。
黑白两色的长袍是这里贵族的主要服饰,大明百姓可以随意穿着的绸缎,在这里是只有国王和王储才能穿着的奢侈品。
贵族们享受着奴隶们抬起的轿子,左右看着街道两侧有什么新鲜玩意。
码头上的商品大多是一些耐旱的水果、以及西边昆仑洲的奴隶,还有海上丰富的鱼类。
不过即便背靠小西洋,当地原始的捕鱼技术也很难捕捞到足够所有人口吃的鱼类,而且这些捕捞上来的鱼类还需要再贩卖给交一笔很重的税给当地官员。
因此,在街道两侧摆摊的百姓大多骨瘦如柴,许多人甚至瘦的皮肉凹陷进肋骨内。
对比他们,吃的十分肥胖的贵族们就显得格外惹眼……
“叮铃铃……”
岗哨的风铃被吹响,昏昏欲睡的士兵穿着简陋,与其说他是士兵,倒不如说是穿着麻衣,手持冷兵器的普通人。
像他这样的人,便是贾布里德王朝最为常见的士兵。
能穿着甲胄的士兵,那基本上都是紧跟、护卫贵族的存在。
这样松懈的防守给予了有心人机会,而当远处海面尽头出现一个个黑点的时候,贾布里德王朝也将迎来自己的终焉……
“快快快!”
“定射装填,方向辰时四刻,预射一轮,准备……”
海面上,十余艘冒着蒸汽的铁甲舰出现,水兵们的脚步声不断在甲板上来回响起。
伴随着一枚枚金灿灿的炮弹被塞入炮膛,海军都督黄蜚也举起了自己的千里镜。
他将千里镜放到了自己的眼前,在看清楚港口的同时轻声开口:“放……”
“嘭嘭嘭!”
天启四十年六月初九,大明出兵“东昆仑半岛(阿拉伯)”,海军都督黄蜚出兵三万,登陆苏哈尔。
七月初一,仅仅二十一天的时间,贾布里德王朝、马伐国先后覆灭。
消息传回京城时,已经是八月十五。
在中秋佳节这个好日子,皇帝朱由校下旨,将永国册封在大食半岛南端,将贾布里德和马伐这两块地方赏赐给了永国。
永王朱慈焴来年二月初一就藩,藩国领十营兵马的编制,内帑单独拿出一百万两来赏赐永国。
这一百万两将被用于购买燧发枪、燕山五斤炮,以及大量物资。
同时,内帑还承担了未来十年永国移民的迁移银。
时间来到天启四十年时,伴随着大明岁入的不断提升,内帑的收入也在与时俱进。
印有皇帝面貌的纸币已经发行超过三亿两,每年发行两千万两。
每一两纸币的发行,都将带给皇室十文的收入。
也就是说,仅每年发行的纸币,便能够带给皇室二十万两的收入。
除了这些,内帑还有许多收入来源,因此眼下内帑的存款数量已经成为了许多官员好奇的对象。
不过他们也仅仅只能好奇罢了,毕竟自从国帑分家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不然以朱由校的性格,即便大明朝的国库收入再翻一倍,恐怕也架不住他挥霍。
相比较大明和诸藩,齐藩的内帑可以说是极为寒酸的。
经过天启三十年时的改制和确定,齐藩内帑的国家收入来源只有一样,那就是齐国朝廷的补贴。
补贴每十年增长一次,最初的补贴数额是十万两。
在永国被册封的时候,齐国百官也对补贴进行第二次商议,决定提升到三十万两,但是被齐王朱由检否决。
十月初九,齐王朱由检下令旨,将补贴提升至十五万两,只增长了50%……
之所以只增长了那么点,是因为朱由检现在还在大明那边拿着俸禄。
尽管他卸任了许多官职,但同时朱由校也给他保留了许多官职,例如五军大都督的职位就一直是他在遥领。
仅这一职位便每年有俸银三千两,而诸如这样的职位还有七八个。
因此,朱由检自己是肯定够用的。
齐国百废待举,各自政策都需要花钱,朱由检只需要满足诸郡王、郡主的花销就足够。
如果不是夏允彝等人觉得十万两太少,他或许根本想不起来要涨补贴的事情。
毕竟对于前世享受过那么多现代科技的他来说,这个时代确实没有什么能让他上瘾的东西。
唯一上瘾的,或许就是他在过去十七年又生下了七子六女。
相比较齐藩的人丁兴旺,远在大明的朱由校虽然也喜欢待在后宫,但过去十七年却没崩出几个屁,这也难怪朱由校对永王和定王那么大方了。
不过,朱慈燃三兄弟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但各自的子嗣都没有超过五个,父子四人所生的孩子,都不如朱由检一个人生的多。
在来往的家书中,朱由校不止一次的询问朱由检的食谱。
在吃了食谱没用后,他甚至觉得自家弟弟肯定隐瞒了什么东西,不然怎么可能那么能生。
为此,朱由校还和朱由检赌气,两人三个月没往来书信。
只是每当这种事情发生,最后忍不住的还是朱由校。
他不止一次的表达过自己想前往齐国,朱由检的意思却是大明国务繁忙,让他多帮衬朱慈燃,别把朱慈燃累到。
朱由校虽然每次都回答的面面俱到,但转头就躲在乾清宫继续玩弄他的木头。
他为数不多出宫的时候,不是去营造他的大型木工建筑,就是去北方避暑,南方避冬。
如果不是朱慈烺生儿子生得早,有朱和垠帮衬着处理朝政,那恐怕朱慈燃要步朱由检的后尘了。
不管如何,永国虽然还没有开始移民和发展,但诸藩都能敏锐察觉到一件事情。
朱慈燃已经开始图谋奥斯曼,但从册封永国来看,大明的国力依旧没有达到能在目前疆域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水平。
“这位监国,还真是特别想表现得远超父辈啊……”
冬月,一名年近六旬,面容有些苍老的老人拿着手中永国册封的最新消息,忍不住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此刻的他坐在宽大的四轮马车里,而他的下首则是坐着一名三十出头的中年人。
二人虽然身着普通绸缎的圆领袍,但这马车的规制和二人的气势,以及摆在桌案上的厚厚奏疏都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不一般。
“在这位监国前面难以逾越的不是万岁,而是齐王对吧,父亲……”
中年人一开口,老人便瞥了一眼他,同时心底想起了朱由检的身影。
由于他离开大明时,朱由检不过而立之年,因此在他记忆中,朱由检不论外貌还是气势,都给人一种相当强大的压迫感。
朱由检是老了,但在许多人的心里,他还是当年的那副模样。
“那样的人,古往今来也难出几人,谁又敢说能逾越……”
老人不自觉的呢喃着,中年人听后也微微颌首表示认可,同时他也拿起自己桌案上的奏疏开口道:
“齐国那边今年承诺运来五百万石稻米来交予我唐国,儿臣真的很难想象,齐国的粮食居然富裕如此……”
中年人的一句话暴露了他的身份,也暴露了上首位置那老人的身份。
那年近六旬的老人,便是如今的唐国之主,唐王朱聿键。
至于中年人,则是眼下的唐王世子朱琳源。
此刻二人正在前往唐国王都,洛都外城的路上。
朱聿键掀开了马车的窗帘,透过透明的玻璃看向车外。
车外,水泥铺设的道路尤为显眼,而在水泥道路两旁,则是一栋栋的大明江南风建筑。
朱由检兄弟叔侄三人一直想要削弱江南的影响力,但江南的人口实际上决定了,不管朱由检他们要怎么削弱江南,江南都能迅速崛起。
眼下海外诸藩的移民来源,大多以江南百姓为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朱聿键看着过往的马车,还有外城街道上的唐国百姓,在他眼里,几乎很少能看到任何有色人种。
稍微存在的部分有色人种,大多也是作为奴隶存在,帮助主人搬运东西。
不过,唐国对昆仑奴的要求很高,目前整个唐国合法注册的昆仑奴也不过十几万人。
他们大多遭受了宫刑,这是中原从南北朝就传下来的规矩。
除了昆仑奴外,唐国也有部分白人,但他们只被允许在港口城镇临时居住,所有人不能居住超过两个月。
这条规矩是朱聿键从齐国学来并运用的。
可以说,在大明宗藩体系中,如果要说哪个国家学习齐国学的最彻底,那或许不是朱由校和朱慈燃的大明朝,而是朱聿键的唐国。
在朱聿键心里,他根本不觉得大明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长久以来都觉得,大明能改变是因为朱由检,因此他要学习的对象是朱由检所在的国家。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坚持,才让唐国成为了昆仑洲第一国。
眼下的唐国已经有人口一百七十二万,耕地两千四百余万亩。
唐国唯一的痛点,就是由于国土大部分属于雨林气候而导致的雨季热熔效应。
耕地的营养被大雨冲刷进入更深层的地下,因此如果一块耕地一直轮种,那只需要几年,这块土地就彻底种不出东西。
因此,朱聿键一直听取朱由检的话,对唐国的耕地进行耕一休一。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相比较一开始不听话而吃了苦头的吉国和淮国,唐国的发展一直迅猛。
“今年能迁移到多少人口?”
朱聿键放下了窗帘,下首的朱琳源也回应道:“全年大概能达到六万七千人左右。”
“这已经算多的了,今年许多昆仑洲的诸藩都在五万人左右。”
“我们能得到那么多移民,应该是国朝看在我唐国昆仑第一藩的情况下应允的。”
朱琳源讲出了利未亚诸藩移民的一个现实情况。
尽管大明每年拥有八百多万的新生人口,但在移民问题上,朱慈燃却在一直收紧的过程中。
昆仑洲有八个藩国,每年涌入的移民都被控制在五十万以内,这让八个藩国很憋屈。
本来他们需要面对的就是数量高达数千万的昆仑奴,现在移民还被限制了,任谁都觉得憋屈。
“这人口从天启三十五年开始就被限制着,眼下我们每年就新增这么点人口,想向内陆推进,速度也快不起来。”
“不在内陆建设城镇,开垦耕地,那大军就很难深入围剿昆仑奴。”
“爹,监国对我们的限制未免太多了……”
朱琳源发泄着自己的不满,而听完他的话,朱聿键却十分冷静。
“我们被限制,那印度厮当呢……”
“也一样!”朱琳源皱眉说出自己所知的印度诸藩情况:
“印度厮当有大小二百多个藩国,自从天启三十五年当地的移民人口突破八百万后,国朝也对其限制了起来。”
“按照我们的消息,今年印度厮当诸藩的迁移人口应该不会超过八十万。”
“八十万……”听到这个数字,朱聿键轻笑:
“二百多个藩国,分八十万移民,这个监国还真的是……”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从他的表情不难看出,他对朱慈燃这样的手段十分轻蔑。
作为一个未来的皇帝,朱慈燃害怕诸藩过强可以理解,但即便他不限制,诸藩每年也迁移不了多少人口。
以大明每年八百多万新生儿,并且还在随着时间不断提升的情况来说。
即便诸藩每年要迁移四百万人口,大明的损失也很有限,毕竟以大明的产能增长速度并无法跟上人口增长情况。
诸藩迁移人口也不仅仅迁移青壮年,而是整户迁移,其中有老有弱。
可以说,即便迁移走四百万人,其中最少也有一百万是老年人,这对大明来说是减轻负担。
不过,朱慈燃并不这么想。
“加上齐国,估计我们那么多藩国每年的移民都没有二百万吧?”
“应该没有。”
朱聿键这个时候很想知道朱由检的想法,他不免在想朱由检有没有后悔当年没有做皇帝。
在他想到这里的时候,行动中的马车也停了下来,这代表他们到了目的地。
朱琳源自觉的起身,为朱聿键打开了车门,车门口的护卫拉开了马车门口的收缩台阶。
朱琳源扶着朱聿键下了马车,而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面高大的水泥城墙。
这是洛都外城城墙,而这里也是朱聿键打量民间情况的地方之一。
他可没有朱由检的身手和自信,人越老就越惜命,站在城头远远地打量百姓们的生活,已经是朱聿键能与时俱进的办法之一了。
朱聿键走上了三丈高的外城城头,在城门楼处摆放着一个加长版的望远镜。
他站在望远镜面前,随后使用他打量起了城中的百姓。
在他眼里,这个曾经只有一个破败小镇的沼泽地,眼下已经成为了一座周长十余里的都城。
坚硬的水泥路和土木建筑让这个地方有了几分中原的味道,而街上身着各式明装汉服的百姓并不算多,各自做着各自的活计。
因为人口不足,因此洛都外城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地方有建筑,剩下三分之二的地方是农田。
朱聿键可以用手中的望远镜看到不远处的农田,并看着百姓在农田里弓着腰拔草。
在他看着这些的时候,旁边的朱琳源也开口说道:
“齐国的粮食运来之后,国内的粮食在未来两年内,应该能保持在每斤四文的价格。”
“另外齐王也在书信中说了,齐国很快就能出口牲畜,让我们不用担心。”
“不过父亲,眼下我唐吉淮三国境内有四成以上的粮食、化肥、布匹、糖类都来自齐国。”
“如果什么时候齐国突然中断了贸易,那我们恐怕会成为春秋时期的宋……”
朱琳源想说出自己的担忧,但朱聿键却打断道:
“齐王命还长着,不用担心这些。”
“比起这些,我更担心的是国朝那边。”
“比起齐王,国朝那边终归是小气了一些,不仅机械不给予出口,连军械出口也拒绝了。”
朱聿键参军使用过步枪,自然知道燧发枪和步枪的差距。
他虽然有意制造,但唐国的冶铁技术根本达不到生产步枪的水平,因此研究了十几年还是毫无头绪。
“机械和军械,这才是诸藩敢投鼠忌器的存在。”
朱聿键挪开了自己的目光,似乎对城内百姓的生活很满意。
他转头看向了朱琳源,看似心不在焉,但朱琳源却感觉到了自家父亲的认真。
“想想办法,从齐国和国朝手里拿到大学的所有教材。”
“唐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军备院……”
朱聿键说完,不等朱琳源开口,远处便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手持黄色奏本的官员疾步赶来,在走到朱聿键面前的时候躬身作揖,同时递上奏本,语气带有几分着急:
“殿下,东边传来消息,西军都督府都督秦民屏于十月初十寿终正寝……”
“……”听到这句话,朱琳源和四周的将领纷纷心里一紧。
作为唐王的朱聿键则是不自觉抽搐了一下眼角,片刻之后才转身看向城内百姓,想了些事情后才沉吟道:
“让东边的人密切关注……”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