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歷史軍事

“父親!!!”
五更天、漆黑的月空下,秋日紫禁城中、壹聲悲戚的喊聲出現,聽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六百九十章 後記(十壹)五反三正

家兄朱由校 by 北城二千

2023-11-19 16:15

  “賣報賣報!紹慶新政執行,大家夥的好日子就要來了!”
  武昌街頭,當報刊下的壹個中年男人打開卷簾開始吆喝,四周等待買報的人便紛紛壹擁而上,將報紙搶購壹空。
  武昌,這是如今大明經濟發展最好的十個省會之壹,因此喜歡看報的人不在少數。
  經濟好的地方,往往百姓都喜歡關註政治和經濟的新聞,而按照大明歷代皇帝的行為,似乎每任皇帝在上臺後都會執行壹套新政。
  如今已經是大明立國的第三百五十八年,即便經過天啟、乾聖、永昌、鹹嘉四代明君的治理,大明朝的民間卻還是無可避免的產生壹些階級矛盾。
  正如眼下,在搶購到報紙後,那四散的人群也顯露了他們的身份和階級。
  騎自行車的基本都是工人和平民,而能開車前來的,則是當地的富商,或者回鄉養老高官、勛貴的府中下人。
  “嗚隆隆……”
  壹輛大明牌白色汽車被壹人點火,那轟隆的發動機聲音吸引了四周人的目光,所有人都羨慕不已。
  盡管他們都知道,開車那人只是高官府上的下人,但他們卻還是止不住的羨慕。
  坐在駕駛位上的下人感受到目光,當即也驕傲的挺了挺胸膛。
  他系上安全帶,隨後駕駛著車輛向著遠處的晴川閣趕去。
  在路上,他可以看到壹些放寒假的學子,以及趕著上班的工人。
  不管路過多少人,他都能感受到四周向他投來的目光。
  哪怕他知道,這些目光都是在看這輛車子,但他卻依舊覺得自己混進了上流人群。
  片刻後,他停在了壹個十字路口,而十字路口正中央的站式紅綠燈吸引了他的目光。
  他低頭看了壹眼自己的腕表,自我呢喃著:“應該還有二十秒。”
  說著,他看了看車內的裝飾。
  實木的內飾和皮質坐椅,以及金屬的各類機械都讓他血脈噴張。
  “三百兩銀子,也不知道我這輩子能不能買得起壹輛。”
  他呢喃著,隨後吧唧了壹下嘴,在紅燈變綠的時候駕車離去。
  路邊都是穿著絲綢的行人,服飾大多以運動起來比較方便的曳撒、圓領袍為主。
  由於民間經濟興起,因此許多人都喜歡在自己的衣服上紋上各種花紋和刺繡,這讓開車的男子嗤之以鼻。
  他將車開進了壹個加油站,壹個穿著短衣的男子便走了過來。
  “加滿。”
  男子開口說了壹聲,隨後就觀察起了加油站。
  加油站內有四個加油樁,左右則是進出口,口子有四名持槍的兵馬司士兵站哨,旁邊有壹個可以休息的崗亭,亭內有壹名坐著休息的士兵。
  “好了,三兩五錢三!”
  車窗突然出現了壹個人,男子被嚇了壹跳,反應片刻後才拿出錢袋子,牙疼的數錢遞了過去。
  接過紙幣和錢幣的工人數了數,確認無誤後點了點頭。
  男子見狀,這才駕車駛出加油站,隨後向著遠處的晴川閣駛去。
  晴川閣,此地位於武昌三鎮之壹的漢陽,地處長江北岸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黃鶴樓夾江相望,互為襯托。
  此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漢陽知府範之箴在修薛禹稷行宮時增建,有“三楚勝境”之美譽,世稱“楚天第壹樓”。
  男子駕車駛向了長江大橋,感受長江大橋的恢弘時,也不忘抽空看了壹眼長江。
  清澈的長江水面是壹艘艘花船和畫舫,船上那些花枝招展的姑娘看得男子直咽口水。
  只不過當他壹想到這些姑娘的價格,他便下意識摸了摸自己幹癟的錢袋,面露苦色。
  不多時,他帶著苦澀來到了長江對岸的漢陽,並且開車駛入了晴川閣內。
  在將車停好後,他下車環繞車子走了壹圈,確定沒有任何刮花後,這才拿著報紙走上了晴川閣。
  在閣內走動,他無比的小心,只因為他清楚能在這閣裏喝茶的都是他得罪不起的人物。
  走上頂樓,他敲響了壹處雅間的房門,隨後裏面傳出了“進”的聲音。
  他推開門,隨後轉身將門關上,然後低著頭走到了三張沙發面前,雙手將報紙遞出:“老爺,這是今天的早報。”
  “嗯……退下吧。”老邁的聲音傳來,隨後男子手中的報紙被人拿走,他這才舒緩了壹口氣,緊接著緩緩退出了雅間。
  也在他走出雅間的時候,拿走報紙的壹名身穿道袍的老人戴上了眼鏡,隨後仔細看起了手中的報紙。
  在他身後的窗戶,壹名年輕人身穿圓領袍站在窗戶前,手裏拿著壹本書,眼睛望著晴川閣外面走動的百姓。
  “果然,有了諸藩的撐腰,萬歲是壹點都不害怕兩黨官員了。”
  老人壹邊看著報紙,壹邊搖頭嘆氣。
  聽到他的嘆氣聲,窗前的年輕人轉身走到沙發前坐下,靠著沙發輕蔑笑道:
  “爹,要我說,萬歲根本就不害怕。”
  “軍備院裏有什麽,大家都清楚,何必把事情鬧得那麽僵。”
  “不提諸藩,單單壹個齊國就能讓他們舉棋不定。”
  “畢竟,軍備院裏有什麽他們很清楚,但科學院裏有什麽,這恐怕只有齊王才知道……”
  青年人的話壹出口,老人便忍不住皺了皺眉,但他也不可否認自家兒子說的很對。
  他將報紙合上,隨後揉了揉眉頭:“兩黨和萬歲鬥的太嚴重,就連我都不得不告病回家避避風頭。”
  “只是田文鏡那老狐貍看的清楚,居然讓我來武昌任職。”
  “湖廣按察使……”
  “這個官職可不好做。”
  老人說著,不免摘下眼鏡,抿了壹口茶。
  比較他的憂心忡忡,倒是他對面的青年不由笑道:“湖廣的事情很難辦,但總歸比朝裏的事情好辦。”
  “我這些天看過了,湖廣的地理條件和經濟環境都不錯,需要的就是大辦特辦,把工廠都搞起來,讓百姓都有營生的地方。”
  “沒那麽簡單……”老人聽兒子這麽說,只能放開報紙,將“三漲”的政策拿給了他看。
  “這個三漲政策,估計是萬歲對兩黨宣戰的號角聲了。”
  “漲俸祿……漲軍餉……漲工價……”年輕人拿著報紙看了看內容,隨後笑道:
  “這很好嘛,說明萬歲心底還是有老百姓的,只要有老百姓,對老百姓好,那皇帝的政策我們就需要支持。”
  “不僅需要支持,我們還得號召全天下的有誌之士支持。”
  “澤勝啊……妳想簡單了吧?”老人見兒子居然還那麽樂觀,不免苦笑道:
  “這局勢復雜,誰能知道誰是誰的人?說是有誌之士,但也有可能是背後捅刀子的。”
  “爹,不是我想的復雜,是妳們想的太難了。”年輕人站了起來:
  “當年文王說過,誰想要和人民做鬥爭,那就要做好戰爭永遠停不下來的準備。”
  “戰爭什麽時候開始,敵人說了算。”
  “什麽時候結束,是我們說了算。”
  “不管兩黨的官員實力有多大,軍隊有多少,我只知道和人民站在壹邊,我們就輸不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年輕人的氣概感染了老者,但即便如此他卻還是不免苦笑道:
  “妳這話在這裏說還好,要是放到外面去說,那恐怕還沒做官就得被打壓了。”
  面對這話,年輕人卻轉過身來,笑談道:
  “我不怕他們打壓,他們打壓我,那反而證明了我走的路是對的!”
  “今年的恩科,我要考上去,考到官場上去。”
  “不……”聽到兒子的這話,老人搖了搖頭:
  “今年的恩科,估計萬歲會出關於怎麽制衡兩派的策論,妳不要摻和。”
  老人很清楚,今年的恩科是壹灘渾水,誰蹚這趟渾水,誰得臟壹身。
  只是面對他的話,年輕人卻笑著搖了搖頭:
  “我要是怕被打壓,那我還做什麽官?”
  說罷,年輕人笑著走出了雅間,而老人看著他的背影,也止不住的搖頭。
  他起身走到了窗前,在他的目光中,年輕人走出了晴川閣,走到了晴川閣對面的恩科報考點。
  “妳好,我來報名的。”
  年輕人笑著開口,而坐在報名點上的壹名教習也笑著點頭:“籍貫、年齡、學籍、姓名。”
  “湖廣長沙府人,二十二歲,湖廣大學社會學,李子任,字澤勝……”
  李子任笑著開口,而教習也點了點頭,為他開具了準考證:
  “妳是大學生,不用參加八月初壹的府試,等著九月初壹在武昌恩科院的省試,通過之後去南京參加十月初壹的會試,再通過就去北京參加殿試。”
  教習將壹張準考證交給了李子任,拿到準考證的他也擡手作揖告謝,隨後轉身離去。
  他拿著準考證向人群裏走去,四周的人都拿著報紙開懷大笑,在這樣的氣氛下,他似乎也被感染,腳步不由得更為堅定了壹些。
  紹慶元年正月初壹,紹慶新政正式實施。
  在“三漲”之中,大明新政規定軍人軍餉增加至每年二十兩,兵馬司增加至十五兩,衙役增加至十四兩。
  除此之外,人數最多的從九品官員俸祿增加至十八兩,其余品級官員相對應上漲10%……
  至於工價,國內最低工價被漲至每日四十文,其中皇店帶頭上漲工資,兩千余萬皇店工人盡數享受到了這個福利,俸祿從原本的三十文到壹百文,上漲至四十文至壹百二十文。
  國營工廠上漲工價,民營工廠只能跟著上漲工價,但它們依舊踩著紅線給四十文的最低工價。
  不過即便如此,民營的壹千多萬工人還是忍不住的高興慶祝。
  只是他們的高興在許多商賈和幕後的勛貴看來,似乎是對於自己的壹種折磨。
  正月初二,群臣上疏彈劾“工價上漲”的政策,許多官員認為工價上漲致使了大部分民營工廠利潤下降。
  不過對此,次輔張廷玉拿出了壹份份文牘,不管哪壹份,都可以證明眼下的民營工廠分配不均。
  在皇店之中,工人的工錢占皇店利潤的四分之三,而民營工廠中,工人工錢只占利潤的二分之壹。
  如果沒有皇店,或許民營工人的工錢會降低到占利潤三分之壹,乃至四分之壹的程度。
  三千多萬工人,他們身後代表的是三千多萬個家庭,是接近大明戶籍總數四分之壹的人口數量。
  大明做出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是了解過市場情況的。
  這麽多年以來,大明發行的貨幣總量高達十七億,即便以眼下大明人口已經達到六億三千余萬,但這筆貨幣還是讓民間的物價不斷上漲。
  尤其是經歷了鹹嘉年間的戰爭過後,大明內部的物價更是上漲了10%~20%左右。
  因此,這次的工價上漲是比較符合規律的,並不會對市場造成什麽不好的影響。
  群臣之所以反對,無非就是工價上漲導致了他們及背後商賈的利潤下降罷了。
  但對此,朱伯海並不打算讓步,反而是針對這樣的行為開始了“五反三正”運動。
  從正月初三開始,朱伯海下旨重組都察院,並任命李紱為都察院左都禦史開展為期三年的京察。
  經過重組後的都察院辦事效率極高,地方上壹旦出現百姓舉報官員,都察院便全體出動,地毯式的在該省進行調查。
  在這樣的高壓調查下,許多皇店官員、民營商人貪汙、行賄、受賄、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都被查出。
  對於嚴重犯罪人員,都察院聯合三司進行會審,對其依法嚴懲。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依法判處大貪汙犯、原廣東總兵王英胤和原浙江布政使蔣祥車裂,誅三族。
  除此之外,與其結黨營私的四萬余名官員被下旨斬首,其三族流放波斯三省,牽連五十余萬人。
  由於貪汙行賄的官員太多,為避免出現缺額,因此原定七、八、九、十月初,十月中旬的縣試、府試、省試、會試、殿試不得不提前到四、五、六、七月進行。
  七月,殿試策論為《何以安天下民心》題目,摘得狀元的是來自長沙府的李子任。
  吏部的打算,本來是想要將李子任留在翰林院,但是李子任卻要求加入都察院。
  因此,吏部在征求過他的個人想法後,將其派往都察院擔任正七品湖廣監察禦史。
  這樣的官職對於壹位狀元來說有些低,但李子任卻幹的很是起勁。
  拿到官憑的第壹天,他便在京城官吏坊收拾行囊離開了這繁華的北京城,只身返回了湖廣。
  他抵達湖廣的時候,正是“新政”執行的高潮,而他因為其父親擔任湖廣按察使的身份,因此早早被人打聽過了性情。
  得知李子任是個倔強無私、愛憎分明的人後,許多貪官主動告病回鄉。
  剩下壹些頑固的貪官認為李子任拿他們沒辦法,因此繼續占著位置,不斷在衙門中與商人串通壹氣,收受賄賂。
  作為監察禦史,李子任有公車巡查的權利,但是他覺得開車過於招搖,因此和湖廣官場的人買了幾匹馬,騎著馬開始了他的巡察之旅。
  同時,齊世子朱怡銘、太孫朱伯沐返回齊國。
  八月,李子任抵達了長沙,並接到了當地百姓的舉報,稱當地道路總是修了又修,因此李子任假扮工人前往當地做工,親身體驗了壹把其中的貓膩。
  經過三個月的苦工,他收集了許多證據,並通過電報實名檢舉到了南京都察院衙門,同時列舉了當地官員的諸多證據。
  臘月初五,長沙知府王敬堯及長沙府境內三十余名官員被檢舉緝拿,李子任獲得南京都察院嘉獎。
  臘月二十,李子任被邀前往北京都察院廷議,與左都禦史李紱相識,並得到了紹慶皇帝的接見。
  與皇帝的見面中,他當著許多官員的面,大膽提出“皇帝應該做的是監察都察院和百官,治理國家應該讓群臣來做”的看法。
  對於他的大膽發言,紹慶皇帝只是笑了笑,並沒有打擊他和打壓他。
  紹慶二年正月,齊王朱和埨薨逝,紹慶皇帝派太子朱仲柄、兵部尚書博策棱前往齊國吊唁,並追謚號齊王朱和埨為“齊昭王”。
  值得壹提的是,兵部尚書博策棱是大明天啟年間歸化中原的漠北喀爾喀蒙古人的後代。
  同時,他也是眼下歸化蒙古人中擔任官職最高的壹人。
  這也是大明第壹次派歸化蒙古官員參加諸藩吊唁,此時的蒙古人已經和大明人沒有太大的區別。
  哪怕是遠在東歐的蒙古國,此時也有近三分之壹的國民是漢人,並且高層蒙古貴族都以娶漢女,嫁漢兒為榮。
  不僅僅是蒙古國,外藩諸國基本都保持了這樣的習俗。
  三月,齊昭王下葬,世子朱怡銘即齊王位,並冊封朱伯沐為世子。
  三月三十日,都察院官員在舊港南海府進行京察時,南海艦隊“王越號”艦炮炮手操作失誤發射炮彈,擊中載滿都察院官員的“南海號”遊輪,船上七十六名都察院官員身亡,無壹幸免。
  史稱,“南海號事件”……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