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吧有你,春暖花开!马上注册,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采花子 于 2022-7-7 12:52 编辑
微信、浏览器扫描下载杏吧APP 河边站着整整齐齐百余人,这些人腰上都挂着长刀,虽然天上下着滂沱大雨,但是他们身着蓑衣头戴斗笠,巍然地站在那一动不动。 距离这些人前方大概五十步的地方,一个身着华丽衣服的人坐在凳子上,旁边站立着一个为他撑伞的人。 四处除了雨声,一片死寂。
坐着的人,并非皇帝,而是一个权势很大的宦官,身后的百余人则是他的侍卫军。 对于宦官,很多人的印象是佞臣贼子、祸国殃民、玩弄权术,尤其是到了明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建立的东厂、西厂,成为统治阶级的特务机构,让人闻风丧胆。 然而,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并非所有的官宦都是大家印象中的那样。 这次,我们故事的主人翁就是这位不一样的宦官。
上千人跪在太监面前,太监缓缓打开皇帝的诏书,开始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王衍一家,并宜杀戮,立即执行,不得有误”。 刚念完,跪在最前面的几十人便瘫倒在地,瞬时鬼哭狼嚎。 这些人本来是要到洛阳投降的,皇帝曾还许诺给他们封地和官职,却怎么也没有想到,未到洛阳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但其实他们不知道,原本皇帝要处死的是所有人,只因为这个太监冒死念错了诏书中的一个字,才让千余人免于被处死。 太监庄严地宣读完诏书之后,内心终于舒了一口气,心想“就算冒欺君死罪,但是总算救下了这千余条性命,至于自己面临怎样的结局,日后再做打算”。 无可奈何:入宫为“宦”这个宦官名叫张居翰。 时值唐末乱世,公元857年,张居翰出生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 由于封建统治者对于宦官管理的政策相对宽泛,宦官收养子的情况在当时较为普遍。
彼时,掖廷令张从玫为了让自己的仕途更为顺利,便想办法找了一位“大师”帮自己算命,而“大师”经过一番测算告诉张从玫,若想让自己的仕途更加顺利,需得一人助他改变自己的运势,而且还给出了这个人的出生时间、出生地点的范围。张从玫得大师指点之后,便派手下开始寻找这个能够给他好运的贵人。 张居翰和张从玫都姓张,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也符合大师给的范围。张从玫便有了想把张居翰收为养子的想法。 更加机缘巧合的是,张居翰的家庭情况并不富裕,出于种种考虑,其实张居翰的父母也有将他送到皇宫当太监的想法。 凭借着张从玫的官职和地位,张居翰自此也走上了仕途,第一步就是净身成为太监。
小太监示意图(清代) 吉人天相:免死于屠杀风波天复三年,朱温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的权势,便联合了宰相崔胤一起上书唐昭宗,说宦官的权力正在不断扩大,将国家衰败,王室袁乱的原因归结于宦官。 而此时的唐昭宗已经成为朱温的傀儡,与其说朱温和崔胤是在联合上书请求昭宗剥夺宦官手中权力,不如说朱温早就想铲除宦官,只是在例行公事罢了。面对朱温的要求,昭宗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答应。
在昭宗答应的第二天,朱温就派兵将第五可范等上百宦官逼至内侍省进行屠杀。据说,朱温一共杀害了700多宦官。 而张居翰却没有被朱温杀害,这是为什么呢? 自张居翰成为宦官以来,他恪守本分,效忠君王,做事情非常认真,一丝不苟,而且相对于皇宫里面的其他太监,张居翰从不邀功自傲,攀附他人,他的“独特”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甚至为了嘉奖张居翰办事踏实可靠,赐给他已将象征着官职的绯色衣服。 当时正好幽州监军一职空缺,皇帝认为张居翰是担任幽州监军的合适人选。 “朕想派你到幽州任监军,你愿意去吗?”皇帝问张居翰。 “谢陛下隆恩,我愿前往”张居翰立马回答。
当时幽州的节度使是刘仁恭,刚得知皇帝派来了新的监军,刘仁恭心中暗想:“又是皇宫中哪个宦官到这里享乐来了,这个人肯定自持是皇帝任命的监军,来了肯定天天摆出一副臭架子,不干正事,一有好事情便到皇帝身边邀功”。 张居翰刚到幽州任职,刘仁恭其实并不待见他,处处提防着他。而张居翰之前在皇帝身边,察言观色的功夫已经是练得炉火纯青,张居翰已经知道刘仁恭好像对自己有很强的警惕性,但是对于这些,张居翰却一点都没有生气。
“我刚到幽州,刘仁恭还不了解我,对我有警惕性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嘛”张居翰对身边的随从说。 没过多久,刘仁恭就发现张居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张居翰一到幽州,并没有要求在舒适奢华的地方安顿下来,而是马上就去查看幽州的军事情况,了解将领、士兵的配置情况。烈日下,张居翰站在军营中观看士兵的操练,结束后还亲自给士兵递水,关心士兵的身体情况。深夜,张居翰登上城楼,查看士兵的巡更情况,陪值守将士聊天解乏。张居翰丝毫没有一星半点的官架子,在幽州将士看来,更像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这一幕幕被刘仁恭看在眼里,张居翰丝毫没有居高自傲,也绝对不是在做样子。慢慢的,刘仁恭和张居翰开始有了交情。 一天,两人吃饭的时候,刘仁恭主动端起酒杯向张居翰敬酒。 “实在抱歉,我之前把你和其他人一样,还处处提防着你,我深感愧疚。”刘仁恭说。 “区区小事,仁恭兄何必放在心上,如果是我,也会保持警惕。我们都是受陛下所托,定要鞠躬尽瘁,不负皇恩。”张居翰笑着回答。 往后,两人交情更深了。遇到事情,两人都会询问对方的看法和意见,在两人的通力合作下,幽州治理的政通人和,井然有序。
也正是因为张居翰在幽州任监军,恰好不在皇宫之中,躲过了朱温对宦官的屠杀。但是不久,朱温便打着皇帝同意的旗号,要求刘仁恭诛杀张居翰。 接到朱温的命令后,刘仁恭愤怒不已。 “这简直是颠倒是非黑白,草菅人命。说什么宦官专权,我看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已。”
可毕竟朱温挟持了唐昭宗,对于朱温下达的命令,肯定要有回复,否则朱温一旦说自己违抗皇命,不但救不了张居翰,连自己也要冤死在朱温手上。 刘仁恭一时心急,不断背着手在院中踱步。 走了几圈之后,突然刘仁恭舒颜展眉,露出了笑容。 “有办法了,终于想到办法了。” 朱温只是下命令让刘仁恭诛杀张居翰,然而朱温并没有见过张居翰,也并不知道此时刘仁恭和张居翰已是生死之交。
朱温到监狱中找了一个死刑犯,将死刑犯阉割,待伤口愈合之后将死刑犯处死,并且毁了这个死刑犯的面容。然后让人带着这个死刑犯的尸体去复命,并且编造说,在诛杀张居翰的时候,张居翰逃跑不慎跌落山崖,找到他尸首的时候已是面目全非,现将尸首带回特此复命。 担心朱温生性多疑,杀个回马枪,为安全起见,刘仁恭将张居翰安顿在幽州西北的大安山北面溪谷之中。
迎风直上:成为枢密使随着宦官势力被不断削弱,朱温的野心愈发不可收拾,先是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然后弑君,又立昭宗之子为傀儡皇帝。其目的,是为自己后续自立为皇帝而做准备。 不久后,朱温派军攻打刘仁恭。面对朱温的军队,刘仁恭并没有找到御敌之策,双方陷入苦战和僵局。 但是此时,朱温的军队已经对刘仁恭的驻地形成合围之势。刘仁恭知道,现在的局势虽然明面上看双方处于僵持状态,但实际上,自己处于劣势的一方,如果一直被朱温这么围困下去,结局必将是弹尽粮绝,破城是迟早的事情。 经过对目前形势的分析,刘仁恭决定向晋王李克用求救。
李克用收到刘仁恭的求救书信后,答应出兵救援刘仁恭。但是出于战略考虑,李克用没有派主力部队去救援刘仁恭,而是让刘仁恭在坚守城池的情况下,派出兵力,与李克用的主力部队合力攻打潞州。 刘仁恭开始对李克用的战略意图不理解,“都这个时候了,还让我抽调兵力去协助他攻打潞州”,刘仁恭气愤地说道。 但是马上,刘仁恭仔细查看了沙盘,并且认真分析了目前的形势。 “原来是这样,我们得救了,我们得救了。”刘仁恭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地说着。
刘仁恭反应过来,李克用这是要围魏救赵。但是这个战略就目前的局势来说是剑走偏锋,如果无法成功攻下潞州而牵制朱温的军队,那么对于刘仁恭而言就是雪上加霜。这时候,刘仁恭想到自己的好友张居翰。 “居翰兄,现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不得已,只有请你助我,带军突围与晋王合军,并攻下潞州。”刘仁恭对张居翰说。 “仁恭兄放心,我必穷尽自身之力,协助晋王攻下潞州,以报你之前救命之恩。”张居翰回答。 张居翰站在城楼上,仔细观察了朱温军队的布防,率军从防守相对薄弱的地方成功突围,与李克用的军队汇合。
张居翰为李克用出谋划策,随后潞州被李克用攻破,成功解救了刘仁恭。张居翰的为人、计谋深得李克用赞许,在攻下潞州之后,李克用让张居翰继续做监军,和李嗣昭一起驻守潞州。 在张居翰和李嗣昭的死守之下,潞州多次抵御住朱温梁军的进攻。朱温见无法攻破潞州,多次写信给张居翰和李嗣昭,许以高官俸禄,劝两人投降。但张居翰和李嗣昭都不为所动,决定和潞州共存亡。 天祐五年,晋王李克用病逝,他的儿子李存勖在晋阳袭位。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李存勖文韬武略更是青出于蓝,亲自率军救援潞州,潞州之围得以解救。
因为张居翰和李嗣昭守城有功,李存勖让二人继续驻守潞州。在张居翰在潞州期间,每次李嗣昭率兵出征,张居翰都会留下镇守潞州,安抚百姓。在张居翰的打理之下,潞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张居翰也深得潞州百姓的爱戴。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梁称帝,建立后唐。 在建立后唐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功劳最大,其中一人是郭崇韬,郭崇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极力推荐张居翰和自己共同担任枢密使。 成为枢密使之后,张居翰同样没有居高自傲,而是继续保持低调,他深知郭崇韬向来专权跋扈,又对宦官恨之入骨,若是不小心得罪了郭崇韬,他肯定会想发设法置自己于死地。所以每当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候,张居翰都不发表意见,因此也免遭郭崇韬迫害,得以保全性命。
大仁大义:改诏书一字救千人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急于扩张版图,便派太子李继岌、枢密使郭崇韬率军征伐前蜀。 前蜀的皇帝名为王衍,是个名副其实的昏君,整天贪图女色,不理国事,前蜀大臣纷纷怒不敢言,军队涣散,士气低下。
而反观后唐的军队,因为是刚建立的国家,士兵历经了数次实战的锤炼,个个骁勇善战,又有太子亲征,士气高昂。两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衍的义兄王宗弼早就对王衍的昏庸无道深感不满,在后唐大军压境之时,便秘密向郭崇韬投降了,郭崇韬许诺让王宗弼当节度使。 为了向后唐邀功,王宗弼砍下了尹韩昭等重要官员的头颅送给李继岌。 昏庸的王衍知道大势已去,却还想保全自己的性命,便上表求降。 庄宗得知后很高兴,便召王衍到洛阳,为了让其安心投降,还赐了诏书“固当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于险,三辰在上,一言不欺!”。得到诏书后,王衍便向洛阳出发。
公元926年,此时王衍已经行至秦川驿。突然传来李嗣源反叛的消息,庄宗李存勖得知后勃然大怒,决定亲自率兵去平叛。 而此时,局势发生了极为有意思的变化。一边是李嗣源造反来势汹汹,如果不及时率兵平叛,将会一发不可收拾。一边是太子李继岌之前被派往征蜀,现在尚未返回洛阳。而王衍这边,又是按照庄宗李存勖的诏书到洛阳投降。 换言之,若李存勖率领主力部队去平叛,将会导致洛阳防守空虚,且洛阳无自己的亲信驻守,这是兵家之大忌。 庄宗李存勖陷入两难境地,而这个时候伶人景进向庄宗献计说“陛下当以国家为重,王衍一行人若趁此机会犯上作乱,而此时洛阳又防守空虚,太子也尚未返回,恐有大患”。
这个时候,庄宗李存勖急于前去平叛,哪里有功夫冷静全盘考虑。听了伶人景进的建议后,庄宗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他担心王衍一行知道自己带领主力部队前去平叛,趁着洛阳防守薄弱而攻取洛阳,而便下诏“王衍一行,并宜杀戮”。 张居翰在复查诏书的时候愣住了,觉得王衍已经向庄宗投降,庄宗也承诺给王衍封地授官,如果把王衍一行人全部都杀死,相当于自食其言,有损天子威严,并且这样的做法残忍至极。 一番思虑下,张居翰做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他将诏书之中的“行”故意念错成了“家”,也就是将“王衍一行,并宜杀戮”改成了“王衍一家,并宜杀戮”。
一字之差,张居翰救下了前蜀百官及王衍的仆役等一千余人的生命。 胆敢私自修改皇帝的诏书,这是要杀头的重罪。但是庄宗为什么没有因此而处死张居翰呢? 善者善报:回乡故里关于皇帝没有追究的原因,史料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有这样的推断。 其一是当时的庄宗忙于率军平乱,而且庄宗怎么也想不到张居翰有天大的胆子私自修改诏书。 其二是就处死王衍这件事本身而言,庄宗已经是出尔反尔,而张居翰修改诏书最后只是处死了王衍一家人,前蜀得以幸免的官员和仆役对庄宗的不杀之恩已是感恩戴德,如果再处死张居翰,就会让人产生猜疑,进而想到庄宗原本是要将前往洛阳的所有前蜀的人全部处死,这样更让天下人耻笑他出尔反尔。 做了好事的张居翰后来又如何呢。 根据记载,明宗李亶进入洛阳,杀死了庄宗李存勖,与张居翰在德宫见了一面。
张居翰的为人处世,明宗李亶已有所耳闻。李亶问张居翰有什么诉求,张居翰回到道“我请求让我辞去官职,成为庶人”。 明宗虽然想留下张居翰为自己所用,但是看张居翰态度坚决,就同意了张居翰的请求。 辞去官职后,张居翰隐居在长安,在田园间过着恬淡的生活,再也不用为君主服务,经历九死一生的战争,也算是安享晚年。
公元928年,张居翰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张居翰从不玩弄权势,就算是身居要职,仍然保持着一颗平常之心。身于宫廷之中,张居翰从未谋生害人之心,只求自保。面对王衍一行千人性命差点惨遭杀戮,冒死修改诏书,救下千人性命。在中国古代的宦官中,能有如此善良的人,实属罕见。
|